澳大利亚知名反华教授李约翰,在节目当中,大谈自己的反华思想,但就在这时,主持人,突然对他说道“如果中澳开开战,你们这些华人,都将被关到集中营当中”, 李约翰面对主持人的质问时陷入慌乱。 当被问及其对中国的看法及其自身身份认同问题时,他试图撇清与华人身份的关系,坚称自己是澳大利亚人。然而,这番表态并未让主持人信服,反而引来现场观众的哄笑。 这一场景在网络上被广泛传播,引发讨论。 在海外,部分具有华人背景的人士试图通过公开与中国划清界限,甚至发表批评性言论,来谋求在主流社会中的认同或政治资本。 在具体实践中,他们常常发现,这种做法并未带来预期的社会地位提升,反倒使他们陷入身份尴尬的境地。 类似李约翰的情况并非孤例:在社交媒体上、在听证会上,甚至在一些智库会议中,时有华裔人士表达与祖籍国对立的立场,试图获取更多的曝光和“融入”资本,但最终收效甚微。 例如,曾担任美国某智库研究员的华裔专家陈某,在发表多篇批评中国的报告后,一度受邀参与政策听证。但随着政策重心转移及研究议题变动,其身份和话语权很快被边缘化。 2021年后他再未受邀参与核心决策讨论,而他本人在一次学术会议中自嘲“被用完就扔”,间接反映了这种“工具化”角色的尴尬现实。 还有部分人士在被所在国当作“象征性代表”使用的同时,也承担着被攻击与排斥的双重风险。特别是在国际关系紧张或政策转向期间,他们的立场容易被重新解读,甚至受到公众舆论和媒体反噬。 这些现象背后,反映的是部分海外华裔在文化、政治身份中的结构性困境。 他们既试图摆脱被贴标签的命运,又在主流社会内部难以真正融入。这种“身份漂移”不仅带来个体层面的心理焦虑,也对其公共行为产生了显著影响——在没有实质性参与权的情况下,其话语多被视为“工具性”发言。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身份固然是政治筹码的一部分,但当个体被用作象征或工具时,其自身的议价能力却常常被削弱。 一旦丧失被利用的功能,这些人就很容易失去平台和支持。在这一背景下,部分人最终选择归于沉默或彻底退出公共视野。 现实表明,单纯依赖与某一立场绑定,并不能换取稳定的身份或认可。 在高度复杂的国际叙事结构中,被定义的风险始终存在,而真正的认同感与话语权,往往需要建立在长期平衡与理性参与的基础之上。
澳大利亚总理火了,这一次,不是因为跟随美国反华,也不是组成美日澳联盟,没想到竟然
【13评论】【26点赞】
用户10xxx54
小丑一个、
面朝大海
当汉奸走狗最后都没有好下场。
用户45xxx23 回复 08-04 11:36
汉奸走狗反复无常,特朗普说这些人自己国家都不爱还会爱美国?人家也怕以后造反了啊
用户10xxx65
狗就是狗,和这种玩意较真,不值得。
用户10xxx93
假如中澳开战,建议澳大利亚先枪毙这些华人走狗
军哥
汉奸下场已是他们前车之鉴,还义无反顾背叛做狗,真是枉为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