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岁陈若琳再破天花板,这一次,她让全红婵和整个泳坛“沉默”了 2025年7月28日,新加坡滨海湾金沙酒店,聚光灯汇聚在一位身着千颗亮钻礼服的女性身上,33岁的陈若琳,从昔日“跳水王子”田亮手中接过国际游泳名人堂奖杯。 她是今年全球唯一入选的跳水运动员,也是中国第15位跻身这一“水上运动最高殿堂”的传奇人物。 台下,曾与她共享“亮晶晶”时代光环的郭晶晶正补领2016年的迟来荣誉。 21年前分手的“金童玉女”在历史性时刻沉默交错,未有任何互动,这一幕,仿佛隐喻着陈若琳的职业生涯,辉煌、争议、突破,最终归于传奇。 陈若琳的跳水之路始于一场意外,小时候体弱多病,爷爷奶奶送她去学游泳增强体质,结果跳水教练一眼相中她的四肢修长和水性灵活。 6岁离家训练时,她抱着门框哭得撕心裂肺,却不知道父母再也没来看过她的训练。 2006年,14岁的她以黑马之姿横扫跳水世界杯,成为中国最年轻的世界冠军。 2008年北京奥运会,她以最后一跳100.30分的满分逆转夺冠,终结了中国队12年无缘该项目奥运金牌的尴尬历史。 2016年里约奥运会,医生警告她“再跳可能瘫痪”,但她仍含泪与搭档刘蕙瑕摘下个人第五枚奥运金牌,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奥运五金王”。 退役时,她的奖牌柜已塞满26项世界冠军,其中双人跳台创下史无前例的“十连冠”。 当所有人以为她的传奇落幕时,陈若琳以教练身份重返跳台,2021年底,她接下正值发育期、动作变形的“天才少女”全红婵的教鞭。 训练场上的“铁面教头”:杭州亚运会上,她当众训斥全红婵“光喊累没用”,甚至一句“小脸圆了”让偷吃零食的徒弟瞬间噤声。 备战期间,她要求全红婵必须完成训练,绝不因喊累而妥协。 生活中的“保姆教练”,争议背后是掏心掏肺的付出。她将自己对抗发育关的经验倾囊相授,定制饮食表、加训体能。 私下里,她帮徒弟剪头发、擦脸油,背包里永远塞着全红婵最爱的小乌龟玩偶。 2024年巴黎奥运会,全红婵卫冕十米台金牌后扑进陈若琳怀中痛哭的画面,让“陈若琳把全红婵养得真好”冲上热搜。 那一刻,师徒二人完成了中国跳水最动人的传承。 陈若琳入选名人堂的消息传开后,全红婵在社交平台上的异常沉默引发猜测。 熟悉内情的记者解释,这实质是徒弟对恩师至高荣誉的深度敬意,而泳坛的集体沉默,则被解读为对这位33岁女性多重突破的震撼。 国际规则制定者,2018年,25岁的陈若琳以史上最年轻裁判长身份执裁国际泳联系列赛,主导修订的双人跳台同步性评分细则被纳入2021年新版竞赛章程。 三重身份集于一身:在名人堂颁奖礼上,她的跨界履历震撼全场,运动员时代5枚奥运金牌,执教后带出全红婵、练俊杰两位奥运冠军,成为罕有的“冠军+冠军教练”双身份持有者。 别人退役后要么当教练,要么转行解说,陈若琳直接三栖发展——运动员、教练、裁判,这是要垄断整个跳水界? 国际游泳名人堂60周年庆典的荣誉墙上,15位中国跳水人的名字连成一条黄金曲线。 从周继红1994年首开先河,到郭晶晶、吴敏霞,再到陈若琳,这条曲线背后,是科学选拔与精神传承的东方密码。 永不落幕的冠军基因,自2000年悉尼奥运会设立女子双人10米台以来,中国队从未让金牌旁落,实现“六连冠”。 历代名人堂成员退役后均留任教练或管理岗,形成闭环式经验传递。 中国跳水的强大,不是靠一两个天才,而是靠这种近乎“变态”的传承体系——冠军退役当教练,教练再培养新冠军,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这真是温暖的一幕!原来没想到,在新加坡游泳世锦赛4*200自由泳接力颁奖礼结束
【6评论】【22点赞】
冷血
终于把蝉宝练废了!水冠终于没有对手了!
老黄牛
美人
柠檬爱朦胧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