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害性不高,侮辱性极强!中方决定扩大免签国家范围,其中北欧五国中,有四国被免签,唯独不给瑞典,这就很耐人寻味了
根据中国外交部和移民管理局的公告,自 2024 年 11 月 8 日起,挪威、芬兰、丹麦、冰岛等国持普通护照人员来华经商、旅游等短期停留可免签入境,最长停留 15 天。但瑞典的名字却不在这份名单里。更耐人寻味的是,早在 2024 年 2 月,中国曾对包括瑞典在内的 59 国开放海南免签政策,但到了年底的扩大政策中,瑞典却被悄然 “除名”。这种前后矛盾的操作,显然不是单纯的政策调整。
要知道,北欧国家向来以高福利、低摩擦的国际形象著称,中国与挪威、芬兰等国的互动一直频繁。
比如 2025 年 7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赵乐际对瑞士进行正式访问,双方强调要深化创新战略伙伴关系。
同期,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会见瑞典首相时,虽然表面上维持外交礼节,但瑞典在涉华议题上的小动作早已埋下隐患。
瑞典的 “特殊待遇”,其实早有伏笔。2024 年 6 月,瑞典个别政客公然宣称 “中国对台湾的领土主张缺乏国际法依据”,甚至鼓噪 “民主国家应支持台湾”。
这种明目张胆的 “台独” 言论,彻底触怒了中方。中国驻瑞典大使馆随即发表声明,强调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任何挑战一个中国原则的行为都将严重损害双边关系。
而就在同一时期,瑞士联邦议会虽也曾通过涉台动议,但最终在中方交涉下有所收敛,甚至在 2024 年 9 月与中国启动自贸协定升级谈判,展现出合作诚意。
对比之下,瑞典的态度显得尤为刺眼。2023 年,瑞典议会不顾中方反对,执意允许台湾地区在斯德哥尔摩设立所谓 “代表处”,这种公然违反一个中国原则的行为,彻底破坏了中瑞互信的根基。
而在 2024 年 6 月的涉台言论风波后,瑞典政府不仅没有纠正错误,反而在国际场合多次附和西方对中国的无端指责,进一步加剧了双方的裂痕。
这种外交层面的摩擦,直接反映在免签政策的调整上。挪威、芬兰等国近年来与中国保持着密切的经贸和人文交流,比如挪威在清洁能源领域与中国合作频繁,芬兰则积极参与 “一带一路” 倡议。
反观瑞典,尽管拥有爱立信等知名企业,但在 5G 建设等关键领域对中国企业设置障碍,甚至跟随美国对华为实施技术封锁。这种 “一边吃肉一边骂娘” 的做法,显然让中方失去了耐心。
更有意思的是,瑞典在被排除在免签名单后,国内旅游业和商界立刻坐不住了。瑞典旅游局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游客赴瑞人数同比下降 37%,而同期挪威、芬兰的中国游客量分别增长了 21% 和 18%。
对于中方来说,这种 “精准排除” 的做法,既避免了全面对抗的风险,又传递了明确的政治信号。
正如中国外交部在回应中强调的:“免签政策的调整,是基于双边关系的实际情况作出的合理安排。” 这种 “伤害性不高但侮辱性极强” 的策略,既维护了国家核心利益,又让瑞典在国际舆论中陷入被动。
如今,当挪威人手持护照轻松入境中国时,瑞典人却不得不排队申请签证。这种待遇上的差异,本质上是对瑞典错误政策的一种反制。
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瑞典若想重回免签名单,或许该先学会尊重一个中国原则,而不是在涉华议题上玩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