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张艺谋看上了莫言的红高粱,问道:“我想拍你的红高粱,800块可以吗?

春日筆記 2025-08-02 10:27:10

1986年,张艺谋看上了莫言的红高粱,问道:“我想拍你的红高粱,800块可以吗?”莫言痛快地答道:“行啊,800块能买一头大黄牛了,想怎么改就怎么改。”不到十分钟,张艺谋就拿下了红高粱的版权。

1986年,八百块是一笔不小的钱,够普通家庭用大半年。

那时还是年轻人的张艺谋,怀揣电影梦找到作家莫言,想把他写的《红高粱》拍成电影。

他兜里能掏出的所有钱,就是这八百块。

莫言很实在,知道这笔钱能买头壮实的大黄牛,对家里很重要。

艺术也得给生活让路。

他干脆点头:“行,钱够了,你们拿去拍吧。”

八百块的版权就这么定了。

但拍电影才是真难题。

这点钱根本不够。

张艺谋回西安电影制片厂申请资金,厂里领导看后直摇头。

故事里那股野劲,当时显得大胆出格,怕风险太大过不了审。

“题材太野,风险太大”一句话,把厂里的门关死了。

没了退路,张艺谋只能硬闯。

他低声下气到处借钱,求人借设备,靠交情拉来一群朋友帮忙,好些人基本是白干。

跟现在明星的天价片酬比,这点钱像沙子填海。

定演员也费周折。

起初的女主角史可,试镜时放不开,缺张艺谋想要的那种泼辣劲儿。

副导演急忙找新人,带回一批中戏学生照片。

张艺谋一眼看中一个穿蓝布校服的姑娘,巩俐。

那眼神,干净里透着倔。

“就她了!” 他当场拍板。

巩俐来了,虽然是学生,但没架子。

“我命由我不由天” 念得斩钉截铁,带点山东口音,活脱脱就是书里的 “九儿”。

剧组扎进山东高密乡下的高粱地里拍摄。

夏天的高粱地密不透风,太阳毒,叶子刮人。

巩俐演挑水、奔跑,水桶都是满的,肩膀磨破起血泡。

张艺谋白天盯拍摄,晚上借着火光讲戏。

莫言偶尔带着咸菜来探班,看见高粱地里的戏份,常在一旁憋笑。

那日子就是吃苦,一群年轻人为电影梦咬牙死扛。

苦熬四个月,《红高粱》酿成了。

谁都没想到,这坛“酒”竟香飘海外,拿下了德国柏林电影节最高奖,金熊奖!

中国电影头一回在欧洲这么露脸。

庆功会上,张艺谋喝高了,拍胸脯对巩俐喊话:“以后我的电影,女主都是你!”

现实却比电影曲折。

当时张艺谋在家乡有家室,巩俐是学生。

两人顶着流言蜚语又合作了《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在戏里人戏不分。

收工后,张艺谋改剧本,巩俐在旁边煮面条,靠着点暖意支撑。

再浓的感情也经不起耗。

1995年,张艺谋一句“不想结婚”,让这段情走到尽头。

巩俐转身就走,第二年就嫁了新加坡商人。

外人看是闹剧,其实不过寻常生活路。

分开后,巩俐在国际影坛登顶,凭《霸王别姬》菊仙一角让世界记住了她的眼神。

张艺谋成为“国师”,更在2008年用奥运开幕式震撼世界。

两人后来在公开场合遇见,不过是隔空点点头,往事如烟。

有人惋惜错过,可谁的青春没点磕绊?娱乐圈、体育圈都一样。

姚明当年的顶薪现在看不如网红收入震撼;林丹赛场无敌,场下也挨过议论。

网络时代,人们放大小缺点,却忘了大方向。

回头再看那八百块。

搁现在,请个小网红都未必够格。

新一代演员在舒适环境成长,谁会像巩俐那样钻高粱地,肩膀磨破血泡拍几个月戏?

时代彻底换了赛道。

但当年那种豁出命的拼劲儿、那不计回报的死磕精神,是再多流量也买不来的内核。

就像莫言后来在诺贝尔奖台上提起那八百块时,嘴角那抹笑。

他深知,那笔小钱买的不是小说,而是中国电影一段关键命运。

所谓传奇,不过是被逼入绝境,仍咬着牙、撞破南墙也要走出一条路的倔强。

从张艺谋到巩俐,再到赛场上拼杀的健儿们,骨子里都是这股劲儿撑着前行。

主要信源:(人民网——莫言披露《红高粱》改编电影往事:版权仅800元)

0 阅读:0
春日筆記

春日筆記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