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不能让印度实现工业化,地球容不下两个十亿级别的工业大国。 地球上的矿产、能源、水和市场空间都是有限的,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中国完成工业化,本身就已经给全球带来了巨大的消耗压力和格局重塑。 如果印度这个同样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国家也走上同样的道路,那么全球的资源体系将不堪重负,届时引发的将是灾难性的竞争。 从更直接的利益角度看,全球产业链和市场就那么大,如果印度真的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另一个“世界工厂”,那么它将不可避免地与我们展开全方位的竞争。 从低端的服装鞋帽,到中端的机电设备,再到高端的电子产品,每一个领域都会出现一个体量相当的对手,这不仅意味着我们的市场份额会被挤压,更意味着我们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会受到直接挑战。 过去我们的一些做法确实值得反思,比如曾经帮助印度的塔塔集团建造钢铁高炉,甚至向其转让过先进的特高压输电技术。 这些在当时看似是正常的商业合作,但从长远战略来看,无异于亲手为潜在的对手递上了工具,钢铁是工业的骨骼,电力是工业的血液,这些基础技术的输出,等于是在帮助对方夯实工业化的地基,这种缺乏远见的合作,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幸运的是,时代的发展给了我们一个战略窗口期,印度错过了上一轮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核心的全球化浪潮,当它现在想要奋起直追时,却发现游戏规则已经变了。 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兴起,正在迅速削弱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印度面临的尴尬局面是,它的基础工业还没建好,就需要直接面对来自更高维度技术的冲击,这让它复制我们曾经走过的道路变得异常艰难。 相比之下,我们已经完成了从基础工业到高科技产业的完整布局,拥有一个健全且自主的工业体系,我们不仅能“制造”,更在向“智造”迈进,这种已经形成的巨大优势,让我们拥有了主导权和采取主动措施的能力。 因此,我们必须严格控制基础工业技术的外流,可以向印度出口工业成品,但绝不能再转让成套的生产线和核心工艺,要让它停留在“会用”但不会“造”的阶段,尤其是在那些关乎工业命脉的基础领域。 其次,在高新技术和尖端设备上,目标很明确:只允许印度在全球产业链中扮演“组装车间”的角色,而不能让它获得自主研发和制造这些高附加值产品的能力。 最后,也是最根本的,要守住人才和知识的关口,科技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对于印度留学生到我们重点高校学习航空航天、新材料、芯片设计等核心理工科专业,必须进行严格的审视和限制。 对于这种观点,大家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吗?欢迎在评论区里一起讨论。
印度少将:中美都要靠印度,没有印度他们都活不下去。世界四大经济体,美国、中国、
【94评论】【1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