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求中国支援,是俄航母唯一生机? “库兹涅佐夫”号航母命悬一线,不是今天才有的新闻。过去八年,这艘苏联遗孤在船坞里几乎没干一件体面的事。上一次大修,浮船坞沉了,维修人员死了;之后又着了火、电缆烧了、涂层脱落了,最后连官方都几乎不再提它。直到俄罗斯造船工业最近一句“暂停翻修”,基本宣布这艘航母被自己国家的工业能力“判了死刑”。 可美国那边倒是比俄罗斯海军还不死心。7月30日,美国“Military Watch”网站发了一篇评论文章,意思很直白:“库兹涅佐夫”别急着废,中国也许能救。 乍听有点荒唐,但仔细想想,还真不是空穴来风。 靠自己修不动,俄罗斯撑不住了 先看背景。俄罗斯国防部2030年海军发展文件里明确写了,要让北方舰队和太平洋舰队各有一艘航母。现在唯一的航母“库兹涅佐夫”还躺在干船坞里,而新航母?那是画饼。 问题就在于,俄罗斯已经没能力养这张脸了。 现在的俄造船体系,说难听点,不够修一个驱逐舰更别说航母。最现实的例子,2023年俄罗斯花了8年修“库兹涅佐夫”,结果连试航都没摸着就全面停摆。这不是技术失误,是能力塌陷。即便它真还有点预备役工程师,俄乌战争把资金、人力和资源几乎都抽去了乌东前线,谁还管北莫尔斯克的一艘铁壳子? 中国经验,反倒成了“正统”传人 在这种背景下,“请中国帮忙”就显得不那么离谱了。 毕竟,“库兹涅佐夫”这艘船,本身就有“前身”在中国——辽宁舰。中国当年接手它的姊妹舰“瓦良格”号,连壳带图纸自己摸索改了个遍,现在不仅彻底消化,还造出了山东舰、福建舰,堪称对苏联滑跃航母体系研究最深入的国家。不是“之一”,是“唯一”。 而且不是只会仿制。中国已经成功用国产设备替换了大量老旧苏式系统,比如山东舰的全电推进、雷达系统、战斗管理模块,早已不是俄制风格。别说“帮忙翻新”,就算是重造一艘俄式架构的航母,中国的船厂都可以干得更快、成本更低,甚至还更靠谱。 至于舰载机问题,中国也有答案:歼-15T早已解决了电磁弹射适配难题,歼-35是现成的五代舰载机原型,直接把中国的航母航空组移植到俄舰上,远比米格-29K那种“飞一次修三次”的老爷机靠谱。 中俄防务合作,早已无间 再看现实。中俄这几年在海上已经很默契了。从日本列岛外海、阿拉斯加方向的联合编队巡航,到这两天又在符拉迪沃斯托克联合军演,中国舰队在俄远东已经不是稀客。联合空中巡逻也早就变成常态,甚至还搞过互降轰炸机。 而这种“战略默契”对军事工业合作来说,正是铺垫。 最初俄罗斯国内还有点保守,怕中国“学东西”太快。但这几年下来,现实教育了他们:中国不光学得快,还学得比苏联好。至于所谓的“面子”,俄罗斯人其实早就习惯打碎再接。 从采购伊朗无人机到鼓吹采购中国的052D驱逐舰、护卫舰、坦克,俄国内早就有声音建议“向中国低头”。但改航母,终究是最后的心理防线。如果这道线真被中国造船工业撬开,那意味着俄罗斯承认:自己连“海军门面”都造不了了。 这不是小事,是一个时代的标志。 中国帮不帮?俄敢不敢? 这就到了最关键的命题:中国愿不愿意帮,俄罗斯敢不敢低头。 先说中国。从工程上,中国造船工业帮俄罗斯改装航母不是问题,甚至可能是顺带一单活儿的事。但从外交层面,这事得等俄乌战争尘埃落定。一旦中国帮俄罗斯重启航母项目,很容易被西方舆论炒作为“军事技术转移”,在政治上很难操作。 除非战争结束,中俄海军合作回归公开和正常化的轨道,这件事才有可能提上议程。 再说俄罗斯。这几年中国军工的迅猛崛起,让“昔日大哥”心理落差不小。尤其是当055驱逐舰吨位、火控、雷达全面碾压俄方现役舰艇,俄罗斯国内曾一度流出“能不能买几艘”的讨论,但最终还是没下手。问题不在于价格,也不在于能力,而在于“自尊”。 这层心理防线如果不破,哪怕“库兹涅佐夫”真烂在干船坞里,俄罗斯都宁可让它烂。 但情况可能真逼到拐点。俄舰队里的“纳希莫夫”号刚完成升级试航,是为数不多的大舰之一。如果“库舰”也没了,北方舰队和太平洋舰队都将只剩导弹艇与老巡洋舰打天下,这对于一个要保全球存在感的大国来说,是不可接受的退步。即便是俄罗斯,也未必能眼睁睁看着自己从“航母国家”退化成“近海警备舰队”。 俄罗斯的“体面”,可能真在中国手里 “库兹涅佐夫”不光是一艘航母,它是俄罗斯保留“大国军容”的最后符号。 现在的局面是:俄罗斯想保,但自己干不了;中国能干,却需要俄方迈出那一步。如果俄罗斯真的低头请中国出手,不光航母保住了,俄罗斯也将首次承认——在现代军事工业的高端链条上,中国已经完成了对苏联的超越。 而那将是整个后冷战时代,在全球军事格局中的一次结构性重构。 参考资料: 《俄“库兹涅佐夫”号航母维修陷僵局,俄媒呼吁引入中国援助》环球网 《美媒:俄罗斯若想保住航母,应请求中国支援》观察者网
央视电视片曝光的这架歼-20战斗机似乎不一般,因为它比一般的歼-20似乎明显多了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