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过劲来的俄罗斯“翻脸不认人”?2025年,中俄间的贸易突然“降温”,一纸关税新政,直接把中国汽车关税从15%抬到了38%,中方出手让俄冷静! 俄罗斯海关在2025年初的声明中,将关税调整解释为“保护本土汽车产业发展的必要措施”。新政策不仅大幅提高关税,还要求进口车辆必须通过俄罗斯境内的OTTC认证测试,并额外征收高额报废税。以一款中国产汽车为例,原本178万卢布的基础价格,经过税费叠加后竟飙升到300万卢布,相当于中国国内售价的两倍以上。 这种看似保护本土企业的政策背后,却藏着更复杂的动机。俄罗斯汽车市场在2025年遭遇断崖式下滑,前六个月销量同比暴跌近三成,库存积压超过50万辆。与此同时,中国品牌却占据着58.4%的市场份额,这种高度依赖让俄罗斯政府感到战略焦虑——毕竟其本土品牌LADA的市场占比仅为27%,根本无法与中国车企竞争。 尽管俄罗斯明知中国是其战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2024年中国对俄汽车出口达109万辆,价值超1100亿人民币,占俄罗斯进口汽车市场的80%以上——但克里姆林宫仍执意加税。 深层原因在于俄罗斯经济的系统性危机:基准利率上调至21%的历史高位,卢布持续贬值,通货膨胀严重削弱了民众购买力。这种困境下,俄罗斯试图通过关税手段强行“输血”给本土产业,同时缓解对中国汽车的依赖。 值得注意的是,政策明显针对中国——印度、伊朗等国汽车仍维持15%关税,这种选择性加税暴露了其遏制中国车企的真实意图。 面对俄罗斯的“背刺”,中方采取了精准反制。2025年1-2月,中国从俄罗斯原油进口锐减12.6%,天然气采购下降22.4%。这一招直击俄罗斯经济命脉——其财政收入的45%依赖能源出口。 贸易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中俄贸易额同比下降6.6%,出现罕见的“汽车与能源双杀”局面。这种反击并非情绪化报复,而是基于对俄罗斯经济结构的深刻理解:当汽车关税伤害中国企业时,能源限制同样能让俄罗斯感受到切肤之痛。 这场摩擦暴露出中俄关系的复杂性。尽管两国元首在2025年4月仍强调“关系达历史最高水平”,但经贸领域的博弈揭示出深层信任赤字。俄罗斯外交历来奉行“实用主义”,历史上既有苏联时期对华技术援助,也有珍宝岛冲突的教训。其政策转向往往混合着战略焦虑与机会主义——当经济困顿时,连最重要的伙伴也可能成为转嫁危机的对象。正如专家分析指出,俄罗斯此次行动本质是“经济自救与战略焦虑的双重博弈”,而非单纯的对华敌意。
缓过劲来的俄罗斯“翻脸不认人”?2025年,中俄间的贸易突然“降温”,一纸关税新
买苹果的咔咔
2025-08-01 15:47:3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