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攻陷庐江后,把陆家几乎灭族,年仅6岁的陆绩成了家主,12岁的陆逊担起了重任。

国际大碗说 2025-08-01 14:14:08

孙策攻陷庐江后,把陆家几乎灭族,年仅6岁的陆绩成了家主,12岁的陆逊担起了重任。尽管有这样的大仇,陆逊后来还是成了孙策的女婿,孙权的大都督,并在夷陵之战挽救东吴于危亡。 吴郡陆氏是江东四大望族之一,自东汉初年起便世代为官,在地方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陆逊的祖父陆纡曾任城门校尉,父亲陆骏官至九江都尉,家族的荣耀与权势,让他从小就接受着最严苛的儒学教育与家族传承。 然而,东汉末年的乱世,让陆氏家族迎来大难。 195年,孙策率领数千兵马南渡长江,开始了他平定江东的征程。当时的庐江太守陆康,是陆逊的从祖父,也是整个陆氏家族在江北最重要的支柱。孙策兵临城下时,曾遣使要求陆康提供粮草支持,却遭到了拒绝。 孙策对庐江发起了长达两年的围攻,这场惨烈的战役最终以陆康病逝、城池陷落告终。城破之后,孙策对陆氏家族展开了残酷的报复,侥幸存活的族人四散奔逃,曾经煊赫一时的陆氏坠入了深渊。 庐江之屠后,吴郡的陆氏支脉成为了家族存续的唯一希望。按照宗法制度,年仅六岁的陆绩作为嫡子,被推为家主,但这个尚在总角之年的孩子,显然无法承担起复兴家族的重任。于是,十二岁的陆逊以从兄的身份,接过了主持家政的重担。 陆逊收敛锋芒,以惊人的隐忍周旋于乱世之中。他一方面严格管束族人,避免与孙策发生直接冲突;另一方面又暗中联络离散的宗亲,积蓄力量。 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其弟孙权继承江东基业。孙权调整政策,通过联姻、征召等方式,拉拢江东士族。而吴郡陆氏虽然遭受重创,但依然拥有深厚的根基,成为了孙权重点争取的对象。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桩看似不可思议的婚事发生了 ,陆逊迎娶了孙策的女儿。之后,陆逊正式步入东吴政坛,逐渐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 219年,关羽北伐襄樊,陆逊敏锐地察觉到这是夺取荆州的绝佳时机。他主动向孙权献策,并与吕蒙配合,上演了一出 “白衣渡江” 的好戏,成功夺取荆州,斩杀关羽。 这场胜利不仅让东吴的疆域得到很大的扩张,也让陆逊的声望在军中迅速提升。 222年,刘备为报关羽被杀、荆州丢失之仇,亲率大军伐吴,夷陵之战爆发。 战争初期,东吴军队节节败退,朝野上下一片恐慌。孙权力排众议,任命陆逊为大都督,授予他 “假节钺” 的权力,节制诸将。 夷陵之战的过程,充分展现了陆逊的军事才能与战略眼光。面对刘备的咄咄逼人,陆逊采取了以逸待劳的策略,坚守不战。这一决策遭到了军中诸将的强烈反对,尤其是那些跟随孙策、孙权征战多年的老将,更是对这个 “书生都督” 充满了不屑。他们纷纷上书孙权,指责陆逊畏敌怯战。 在这个关键时刻,孙权给予了陆逊坚定的支持。他专门派人前往前线,重申陆逊的指挥权,并严厉斥责了那些违抗命令的将领。 最终,陆逊以一场精彩的火攻,大败蜀军。夷陵之战的胜利,让陆逊的声望达到了顶峰。孙权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到武昌城外迎接陆逊凯旋,并授予他辅国将军、荆州牧的职位,封江陵侯。 229年,孙权称帝,陆逊被任命为上大将军、丞相,达到了人臣之极。此时的君臣关系,似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和谐。陆逊也确实没有辜负孙权的信任,在各方面都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孙权对陆逊的猜忌逐渐加深。这种猜忌,一方面源于皇权与相权的天然矛盾,另一方面则与东吴朝廷内部的派系斗争密切相关。 自孙权称帝后,东吴朝廷逐渐形成了以陆逊为代表的江东士族集团和以步骘、吕岱为代表的淮泗集团。两个集团之间为了争夺权力,不断明争暗斗。 孙权最初试图在两个集团之间保持平衡,但随着江东士族势力的不断壮大,他开始有意识地打压陆逊,多次借故贬斥陆逊推荐的官员,并逐渐剥夺他的兵权。 陆逊对此心知肚明,但他并没有选择反抗,而是以更加谨慎的态度应对。他一方面继续尽忠职守,另一方面则主动让权,避免与孙权发生直接冲突。 后来,东吴发生了著名的 “二宫之争”,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为争夺储位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陆逊坚定地支持太子孙和,多次上书孙权,劝谏他 “明嫡庶之分”。这一立场,激怒了孙权。在孙权看来,陆逊干预储位之争,是对皇权的挑战。 于是,孙权开始对陆逊展开严厉的打击。他先是将陆逊的外甥顾谭、顾承流放,又处死了陆逊的好友吾粲,以此来孤立陆逊。 随后,孙权多次派使者斥责陆逊,言辞极为严厉。 面对孙权的步步紧逼,陆逊始终保持着克制。他没有为自己辩解,也没有联合其他大臣反抗,而是默默承受着这一切 245,陆逊在无尽的忧虑与愤懑中病逝,年六十三岁。孙权虽然在陆逊死后追赠他为昭侯,但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位老臣的苦心。 直到多年后,孙权才对陆逊的儿子陆抗说:“我过去听用谗言和你父亲不和,由此辜负了你。” 这句迟来的忏悔,或许是对孙权与陆逊复杂关系的最好注解。#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0 阅读:0
国际大碗说

国际大碗说

纵横国际间,探秘全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