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明猜中了,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

古今知夏 2025-07-31 18:13:07

马伟明猜中了,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福特级航母的未来,美国耗资百亿建造的核动力航母,最后却成了“烂尾工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中国工程院院士马伟明曾断言,美国在综合电力推进等海军技术上已落后中国约10年。   如今,这个预言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这道通牒背后,是福特号服役七年来始终无法形成有效战斗力的尴尬现实。2017 年正式交付时,它带着 13 项未成熟的尖端技术仓促登场,其中电磁弹射系统、先进拦阻装置、核动力推进系统这三大核心部件的问题最为突出。当时美国海军还嘴硬,称 “新技术磨合需要时间”,如今看来更像是自欺欺人。 电磁弹射系统的故障频率成了最大痛点。按照设计标准,该系统应能实现 4100 次弹射无故障,可实际测试中平均每 400 次就会出一次大问题。2023 年的一次实战演练中,F-35C 战机在弹射升空时突发动力中断,战机险些坠入大海,飞行员紧急弹射才保住性命。事后调查显示,是弹射器的储能装置与核反应堆输出功率不匹配,这种根本性的设计缺陷,让维修人员束手无策。 马伟明院士早在 2016 年就点破了关键。这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在一次学术会议上明确指出,美国采用的中压交流综合电力系统存在先天不足,在瞬时大功率输出时极易出现稳定性问题。他带领团队研发的中压直流技术,通过模块化设计解决了这一难题,当时不少西方专家还嘲讽这是 “纸上谈兵”,如今却被现实狠狠打脸。 福特号的核动力装置同样不让人省心。2022 年的海上试航中,反应堆二次冷却回路突然发生泄漏,含放射性物质的冷却水在舱内淤积,整舰被迫紧急返航。维修人员拆开管道才发现,焊接工艺存在严重缺陷,而负责核动力系统的通用电气公司与船体建造商亨廷顿英格尔斯公司互相推诿,谁都不愿承担责任。这场维修耗时三个月,直接导致美军原定的西太平洋部署计划泡汤。 更糟的是,这些问题正在向后续舰艇蔓延。二号舰 “肯尼迪” 号在 2022 年下水时,电磁弹射器的软件系统与 “福特” 号出现同样的兼容性问题,不得不返厂重装。三号舰 “企业” 号的建造进度已经滞后 18 个月,国会预算办公室估算,光是为这三艘舰解决现有技术问题,就还得追加至少 56 亿美元,这还不算后续可能出现的新麻烦。 中国在舰船电力技术领域的进展,成了对照鲜明的参照系。马伟明团队研发的电磁弹射系统,在陆基试验阶段就实现了 3000 次无故障运行,储能密度比美国同类产品高出 40%。安装在 003 型航母上的实际应用中,该系统不仅能弹射 30 吨级的重型舰载机,还能灵活调整功率,适配轻型无人机,这种全域适配能力正是福特号梦寐以求的。 面对福特级的困局,美国海军并非无动于衷。2024 年年初,他们启动了 “紧急技术修复计划”,召集 200 多名专家成立专项小组。可半年过去,小组提交的报告显示,光是解决电磁弹射与核动力的兼容问题,就需要重新设计 40% 的电力线路,额外耗资 18 亿美元,工期至少延长 14 个月。 这个结果让国会拨款委员会的议员们怒不可遏,共和党议员迈克・罗杰斯直言 “这是在烧纳税人的钱填无底洞”,而福特级的困境正在产生连锁反应。原本计划建造的第四艘 “米勒” 号,已被国会暂停拨款,要求先解决前两艘的问题再说。 如今距离美国海军设定的最后期限只剩不到一年。诺福克造船厂的工人们仍在日夜抢修,可福特号甲板上的电磁弹射器,依旧隔三差五亮起故障灯。而在太平洋彼岸,马伟明团队研发的新一代综合电力系统,已进入海试阶段。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轨迹,或许正在悄悄改写未来海洋的权力格局。

0 阅读:56
古今知夏

古今知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