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在印度,居然有七成多的人觉得自家军队能轻松拿捏中国。 2020年,印度搞过一次“国家情绪调查”,结果挺扎眼:72%的受访者拍着胸脯说,印度军队肯定能打败中国;只有18%的人含糊其辞,说不好或者觉得不能。 现在斯廷森中心又做了一次电话民调,结论几乎一模一样。换句话说,五年过去,印度人对“能赢中国”这件事的信心连一点折扣都没打。 这份稳定的“自信”,放在全球军事观察家的判断里,却怎么看怎么违和。 美国兰德公司2024年的一项模拟分析就指出,如果中印两军在边境发生全面冲突,印度最可能的结果是“在一周内失去战斗主动权”。 而《纽约时报》的一篇评论更直白地写道,印度军队的实际战斗力,远没有它的媒体包装那么“硬核”。 那问题来了,印度社会的这种信念到底是怎么形成的?要说这是“盲目自信”吧,听起来太简单了。其实这背后有一整套“自我强化”的逻辑链条。 第一便是民族主义的持续升温。莫迪政府这些年在军事话题上的宣传力度,不亚于搞一场选举。 从阵风战机到S-400防空系统,几乎每一项新装备亮相,媒体都要铺天盖地地渲染一番。 “印度空军亚洲最强”“我们已经不是1962年的印度”这样的口号,早就成了新闻标题的标配。 可是真实情况是,印度国产“光辉”战机过去三十几年的时间只交付了38架,航母项目烂尾两次,导弹系统故障频发,这些都被有意无意地藏了起来。 第二是受历史教育影响,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印度阵亡1383人、被俘4000人,这段历史在今天的印度已经几乎被“集体遗忘”。 主流教科书不再细讲这场战争的来龙去脉,网络舆论则更多强调“印度如今已是全球第五大经济体”,仿佛GDP一增长,军事实力也能水涨船高。 年轻一代在这样的叙事中长大,很难意识到当年那场冲突对印度国家战略的深远影响。 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是对西方支持的过度幻想。印度媒体经常把“四方安全对话”渲染成“准军事同盟”,甚至暗示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会在战时出兵帮忙。 可是现实却是,美国在2023年突然断供F404发动机,导致印度“光辉”战机批量生产陷入停滞,根本没人为此负责。 这才让一部分人意识到,所谓的“联盟”,说到底只是地缘工具,而不是安全兜底。 说到底,信心的来源和实力之间,确实存在明显的错位。拿军费来说,中国2024年国防预算约7260亿美元,重点投向自主研发和现代化建设。 印度大约726亿美元,超过六成用于进口武器,系统兼容性差、后勤维护成本高。 边境部署上,中国已经配备专门为高原设计的15式轻型坦克、直-10武装直升机和运-20运输机。 可是根据《印度斯坦时报》2024年披露,印军主力坦克在高原出现发动机失灵,甚至连冬季取暖用柴油,都要靠中国制造的油罐车从平原拉运上去。 基础设施也不是一个量级。中国青藏铁路年运物资能力超800万吨,配套隧道系统可以直达一线部队。 而印度边境公路每年有超过40%的路段因滑坡或冻裂无法通行,冬季补给甚至还靠骡子和牦牛。 技术方面,印度国防部2025年高调宣布“已突破第六代战机关键技术”,但细节显示,其五代机AMCA还未首飞,自主发动机推重比仅1.2,距离实用化至少五年起步。 对比之下,中国的六代机项目已完成AI空战系统和变循环动力实验,按照美国防部的评估,这一代差距将在未来十年内被进一步拉大。 可就算这些数据和现实都摆在眼前,印度国内的民意却越来越激进。斯廷森中心的调查显示,59%的受访者支持通过战争方式解决边界问题,91%支持继续封禁中国企业的APP,甚至68%的人认为印度应增加核武部署。 但对比中国在同类问题上的应对态度,就能看出两种战略文化的差异。尽管中国网民对边界挑衅也有强烈反应,舆论支持军事反制的比例也超过九成。 可是中国官方媒体始终强调“要区分印度政府与人民”,主张通过外交谈判维持稳定。 信息来源: 《谁给的自信?72%的印度人认为:若中印动武,印度将是最终胜利者》——排头博览
印度刚说要和中美“争夺国际领导地位”,下一秒就被当着全世界打脸,印媒破大防综
【44评论】【17点赞】
用户10xxx35
这样的印度才是最好的的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