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8年,吴三桂称帝后不久病死,由孙子吴世璠继位。吴世璠虽年纪小,却表现得很硬

帝王八卦 2025-07-31 09:43:02

1678年,吴三桂称帝后不久病死,由孙子吴世璠继位。吴世璠虽年纪小,却表现得很硬气,面对十万清军围攻昆明,宁死不降。 吴世璠是吴三桂的嫡长孙,他的父亲吴应熊自幼作为人质留居北京。 吴三桂在云南起兵后,吴应熊被康熙下令处斩。吴三桂悲痛之余,将留守后方的吴世璠作为继承人培养。 1678年,吴三桂在衡阳称帝,国号“大周”,但不久后就病死。吴三桂一死,吴周内部人心惶惶。 前线的吴军将领,大部分主张秘不发丧,护送吴三桂遗体回云南,由吴世璠继位。这个提议遭到了以方光琛为代表的文臣反对,他们认为应当将吴世璠接到衡阳继位,以正名分。 双方争执不下时,吴三桂的女婿夏国相提出折中方案:先将灵柩送回云南,同时派人前往贵阳迎请吴世璠,在昆明举行登基大典,这个方案最终被采纳。 1679年1月,吴世璠在昆明正式继位,改元 “洪化”,成为“吴周”的第二个君主。 吴世璠继位后面临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军事上,吴军已丧失战略主动权,湖南、江西等地相继失守;经济上,长期战乱导致西南诸省民生凋敝,军饷筹措日益困难;政治上,吴氏集团内部派系林立,以云南本土将领为代表的 “滇派” 与跟随吴三桂从辽东入关的 “辽派” 矛盾日益激化。 为稳定局势,吴世璠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任命吴国贵为大将军,总揽军事;以方光琛为内阁首辅,处理政务;同时将吴三桂的部分旧部调往云南,充实核心力量。这些举措在短期内起到了一定效果,特别是吴国贵提出的 “收缩防线,固守云贵” 的战略,为吴军争取了喘息之机。但深层次的矛盾并未得到解决,尤其是各将领之间的互不统属,为日后的溃败埋下了隐患。 吴世璠继位后的两年间,吴周进入了艰难的防御阶段。清军制定了 “先取贵州,次定云南” 的战略,从多个方向对吴周发起猛攻。 清军将领彰泰率领主力进攻贵州,吴军守将马宝、胡国柱等节节败退。消息传到昆明,朝野震动,不少大臣建议放弃贵阳,退保云南。 吴世璠力排众议,坚持 “贵州不守,云南无险可守” 的主张,下令调遣云南驻军增援贵州。他亲自到昆明城外的演武场检阅部队,发表演说:“吾祖父以百战得西南,今虽危困,岂可轻弃?愿与将士共守疆土。” 在军事部署上,吴世璠采纳了夏国相的建议,实施 “梯次防御”:以贵阳为中心,在遵义、安顺等地设立防线,层层阻击清军。 这种战术在初期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在黄草坝之战中,吴军依托有利地形,大败清军,暂时遏制了其进攻势头。此役清军 “死伤逾万,器械损失无算”,不得不暂缓攻势。 但吴军的劣势是根本性的:地盘日益缩小,后备兵力不足,只能是越打越少。 1680年冬,清军重新组织攻势,攻占贵阳,吴军残部退守云南。 1681年春,清军各路兵马齐聚云南,对昆明形成合围之势。担任清军统帅的是彰泰、赵良栋等人,兵力超过十万。 昆明城的防御体系超过清军预期,吴军在城外设置了大量鹿砦、拒马,挖掘了深达数丈的壕沟,沟内灌满积水。城墙上密布火炮,守军则由吴三桂的旧部胡国柱、马宝等人统领,虽兵力不足三万,却多为身经百战的老兵。 吴世璠亲自坐镇五华山上的王府,每天清晨登上城楼视察防务,夜晚则与将领们研究战情,常常彻夜不眠。 5月初,彰泰指挥清军从东南方向发起猛攻,试图突破吴军防线。但在吴军的顽强抵抗下,清军伤亡惨重,不得不后撤。此役清军 “阵亡将官数十员,士兵数千人”。 清军见强攻无效,改为长期围困,试图迫使吴军投降。他们在城外修筑营垒,切断了昆明与外界的一切联系。为打破僵局,吴世璠决定派马宝率军突围,前往四川求援。 马宝率领五千精兵,在深夜从北门突围,虽一度突破清军防线,但最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这次突围的失败,让昆明守军的处境更加艰难。 9月,清军发起第二次大规模攻城。这次他们采用了新的战术,挖掘地道在城墙西北角埋设大量火药,最后打开了一个缺口。清军蜂拥而入,与吴军展开巷战。 吴世璠亲自率领侍卫登上城楼督战,指挥士兵封堵缺口,战到天黑,吴军勉强将清军击退,保住了城池。 此时的昆明城内,不少将领开始动摇,暗中与清军联络投降事宜。吴世璠察觉到这种动向,却已无力制止。他知道,城破只是时间问题。 五、末路悲歌与历史回响 10月28日,昆明城的最后时刻终于来临。清军在彰泰的指挥下,发起总攻。此时的吴军已无还手之力,城墙多处被攻破,清军如潮水般涌入城内。 吴世璠在五华山上的王府中得知城破的消息,平静地对身边的侍卫说:“吾今日有死而已,无面目见祖父于地下。” 吴世璠拒绝了侍卫们提出的突围建议,回到内室用三尺白绫结束了自己年仅 16岁的生命,他的皇后郭氏也随之自缢身亡。#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0 阅读:59

猜你喜欢

帝王八卦

帝王八卦

皇帝们的私生活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