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特务被抓,美国中情局叫苦连天,中国为何能让间谍寸步难行?
前言
美国中情局(CIA)在全球范围内可谓名声赫赫,曾与苏联的克格勃并称一时瑜亮。后者解体后,CIA似乎更加无孔不入,鲜有其不能渗透之处。
但无论CIA在世界范围内到底有多么强大,它到了中国,却永远只能面临一个结局,那就是歇菜。
这究竟是中情局的能力今非昔比?还是中国的防御体系异常坚固?
美大量特务被抓
在中国搞情报活动,“人”始终是绕不过去的坎。派个典型的西方白人或黑人面孔?那在中国人群中无异于自带聚光灯,想低调行事几乎不可能,毕竟隐蔽是间谍活动的基本要求。
那么,发展美籍华裔是否可行?听起来似乎合理,可细究之下障碍重重。许多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华裔,中文或许磕磕绊绊,口音更是难以模仿地道,一张口就可能暴露身份,反而给中国的安全部门提供了线索。
CIA思虑再三,或许认为更“好用”的人选,是那些在中国大陆成长、因各种缘由赴美,最终选择为其服务的人。这些人拥有天然的语言文化背景,融入环境相对容易。
比如此前落网的梁成运,早年在美经营餐馆后入籍,后被CIA吸收。又如曾在央视工作的澳大利亚籍记者成蕾,也是在中国大陆出生后移民。
不过,硬币总有另一面。中国不承认双重国籍,一旦选择移民并加入外籍,通常意味着国内户籍会被注销。这使得许多这类目标人物在被策反前,其详细的出入境记录、教育背景乃至社会关系,可能早已进入有关部门的视野备案。
即便对于那些仍保留中国国籍,却暗中为境外情报机构服务的人,例如曾经营公司的沃维汉,或是被策反的军工科研人员,他们往往也有共同特征:频繁的海外旅行经历,或密切且异常的海外联系。
顺着这些线索追查,结合日益成熟的大数据分析和社区网格化管理,在中国境内长期潜伏、自由活动而不被盯上的难度,已是今非昔比。
更不能不提的是2010至2012年间那次让CIA损失惨重的事件。据美国媒体事后披露,CIA在中国多年布建的情报网络几乎被一网打尽,超过三十名线人落网或失联。
失败的原因,美方自己也未能完全理清,内部调查指向两种可能:一是出现了内奸,甚至为此展开代号“蜜獾”的行动,彻查驻华使馆人员,重点怀疑一名离职的华裔前雇员,但终无定论。
这也折射出CIA在人员管理上的两难:既想用“知根知底”的华裔,又时刻担心内部出现叛变,信任成本极高。
技术失手
除了人的因素,技术上的疏忽同样曾让CIA付出沉重代价。仍是2010至2012年的那次重大挫败,除了怀疑内鬼,美方后来分析认为,其内部通讯系统可能遭到了中方破解。
这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毕竟是技术实力雄厚的CIA。但有报道指出,当时CIA或许是过于自信,将在中东等地区使用顺畅的一套通讯系统,未做充分本地化风险评估就直接部署到了中国。
他们显然低估了中国在网络攻防与反情报技术上的能力,这与中东地区的情况完全不在一个量级。
据称,该系统存在一个设计缺陷。一个原意用于紧急联络、信息“阅后即焚”以防范内部泄密的临时通道,本应与主系统物理隔离,但技术上却留有后门。顶尖的技术高手可能通过这个临时通道,间接访问到主通讯系统的核心数据。
更要命的是,该系统还与其他美国政府网络存在某种未知的连接。一旦这个连接点被中方技术人员发现并利用,顺藤摸瓜找到CIA的主通讯系统,那么潜伏人员的身份信息,几乎等于被摊开在桌面上。
尽管美方声称这个技术漏洞存在的时间不长,很快就被修复,但就在那短暂的窗口期,中方抓住了机会。这次技术上的“马失前蹄”后果是灾难性的,其影响持续多年,导致CIA在华情报工作元气大伤,长期难以恢复元气。
这次教训无疑给所有情报机构敲响了警钟:在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面对同等级别的对手,任何微小的技术疏漏都可能导致全盘皆输。
反间谍体系
面对外部持续的渗透企图,中国的反间谍工作体系也在不断进化与加强。过去可能更多依赖专业的反侦察队伍,而现在,随着《反间谍法》的修订和深入宣传,反间谍已经逐渐具备“人民战争”的意味。
法律明确鼓励并保护公民举报间谍行为,这在社会层面形成了广泛的监督网络。这种全民参与的警惕性,结合前面提到的技术监控手段——遍布各处的摄像头、日益强大的大数据分析能力、不断升级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共同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反间谍“天网”。
这张网越织越密,让任何试图潜伏、刺探、传递情报的行为都变得如履薄冰。任何异常的资金流动、可疑的通讯模式、不合常理的人际交往,都可能触发预警机制,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
中国的反间谍策略并非仅仅是被动的“守株待兔”,同样注重主动出击,力求“釜底抽薪”。这包括精准打击境外情报机构在中国境内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也就是俗称的“上线”。
毕竟,间谍获取情报后,总需要通过可靠渠道传递出去,“上线”正是这个关键环节。这些人往往需要频繁活动、建立联系,特征相对明显,更容易成为反间谍工作的重点目标。一旦打掉“上线”,其负责的情报网络很可能随之瘫痪。
据称,早年成功破获某境外情报机构策反高级别人员的案件,就是通过有效手段,从其“上线”处打开了突破口。
现任CIA局长伯恩斯等高官,虽不时对外宣称在华情报网络重建取得“进展”,试图展现其恢复能力。但现实中,中国国家安全机关不时公布破获的各类间谍案件,其中不乏涉及CIA的案例,或是挫败来自境外的网络攻击行动。
结语
这种宣传口号与骨感现实的对比,使得外界对CIA在中国的实际运作能力不禁打上一个问号。这场在隐蔽战线上的较量,看来远未结束。
信息源:
数千美情报人员将被裁撤,美媒炒:他们“反水”中俄怎么办,观察者网2025-05-03。
一潜伏在我核心要害部位间谍落网,掌上春城2025-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