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来电催生、还问生理期等隐私问题?
近年来,部分地区的居民反映接到以“社区”名义的来电,询问生育意愿、生理周期等隐私信息,引发公众对个人信息安全的担忧。对此,多地卫健部门及社区机构作出回应,强调此类电话系开展合法卫生健康服务,但同时也暴露出沟通方式和隐私保护环节的不足。
官方回应核心内容
1.服务性质
多地表示,此类电话是基层开展“优生优育指导”“妇幼健康服务”的一部分,主要针对育龄人群提供政策宣传(如免费孕检、疫苗接种等),目的是落实国家卫生健康服务政策。
2. 信息收集依据
部分城市称,询问生育意愿可能与“人口监测”工作相关,但强调信息仅用于统计,且需遵循《个人信息保护法》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相关规定。
3. 执行问题
个别地区承认,可能存在工作人员沟通不规范(如未明确表明身份、解释目的),导致居民误解,后续将加强培训。
公众质疑焦点
隐私边界:生理周期、生育计划等属高度敏感信息,居民质疑电话询问的必要性及安全性。
身份核实难:来电号码多为个人手机或虚拟号,难以验证真实性,易与诈骗电话混淆。
知情同意缺失:部分受访者表示未提前被告知信息收集用途,亦未签署授权书。
专家与法律视角
1.合法性:法律人士指出,若信息收集为公共利益(如公共卫生服务),且经脱敏处理,则具备合法性。但必须满足:
明确告知信息用途、存储方式;
不得强制提供,需获个人充分授权;
禁止将数据用于其他用途。
2. 风险提示
信息安全专家提醒,需警惕冒充社区工作人员的诈骗行为,建议通过回拨社区公开电话、线下核实等方式验证身份。
给居民的应对建议
1.核实身份
要求对方提供具体单位名称、工号,并通过社区官网/办公电话确认其真实性。
2. 选择性回答
可明确拒绝与当前需求无关的问题(如生理周期),或要求线下签署书面同意书。
3. 投诉渠道
若怀疑信息滥用,可向当地卫健部门、网信办举报,或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改进方向
规范化流程:社区应通过官方渠道预先通知服务内容,采用标准化话术并录音备查。
技术保障:推广加密信息平台,替代电话询问敏感信息。
公众教育:加强政策宣传,明确服务边界与隐私保护措施。
目前,北京、广州等地已优化服务方式,改为线下登记或线上自主填报。此类争议反映出基层治理中“服务需求”与“隐私保护”的平衡难题,需通过制度细化与技术手段共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