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指导彭林刘粟打仗,发电数百封,为何对徐向前几乎一电不发

历史 05-06 阅读:20 评论:0

徐向前在解放大战那会儿,有个挺有意思的记录:他收到的毛主席的电报是最少的。

为啥我会这么说呢?

咱们来对比瞧瞧,在解放战争那会儿,伟人对各大战场的事儿都抓得很紧,从制定大战策略到指挥具体战斗,他都有参与。就连一些小的战场,比如西北那边,他连怎么筹集粮食、切断敌人粮草线这些后勤上的事儿,都会给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我简单算了一下,在解放战争那会儿,毛主席他老人家自己写的电报,就是那些收在《毛泽东军事文集》里的,加起来大概有900封。这时间跨度可不小,得有1515天左右,得从抗战刚完那会儿算起。这么算下来,差不多每隔1天多就得发一封电报,你说这工作得多忙啊。

四大野战军收到的电报数量都超过了200封。华北军区那边稍微少点,不到100封,另外还有些电报是单独发给琼崖等地的。

徐向前担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兼第一兵团司令,他负责指挥解放山西的战斗。按理说,他也应当常常听从那位伟人的调度和安排。

奇怪的是,在解放山西那会儿,电报少得可怜,数都数得过来。伟人没几次直接跟徐向前说事儿,但每次说话都挺轻松愉快的,他说打太原别太急了,免得吓跑了傅作义让他往西边跑……从某种角度看,这根本不像是在指导什么大战役。

当说到实际打仗指挥那会儿,就是徐帅在领导晋南和晋中的战斗时,伟人那边几乎没怎么发电报过来。

为啥会出现这种奇妙的景象呢?

一、徐帅特别擅长训练军队

有人可能会讲,伟大人物发布的电报,大都是给战略要地的最高指挥官,或者是各大中央局党组织的头头。徐帅呢,他只是在晋冀鲁豫还有华北军区做了个副司令,没当上一把手,所以发电报的事儿就轮不到他那么多了。

这种说法,讲不通。

伟人的电报,大都是发给高层领导的,不过呢,有时候也会发给那些负责关键任务的兵团或者纵队指挥官。

比如在1945年10月30日那天,邯郸正在打仗呢,胡宗南就调动了石家庄那边的国军三个师的兵力,打算支援邯郸。为了不让胡宗南的部队过去帮忙,领导人赶紧给冀晋军区的司令员赵尔陆发了电报,让他带着6个团绕到胡宗南的后方,打牵制战。

冀晋军区属于晋察冀军区下面,归聂荣臻领导,是个二级单位。一般来说,大领导不常直接管到这里,不过碰到特别急的事儿,也会直接下令指挥。

说到伟人亲自撰写电报,然后直接传达给陈赓纵队的情况,那真的是多得很。

徐向前可是大军区的二把手呢!伟人亲自下令给他,这合情合理,完全符合指挥规矩。

那咱们只能从别的角度去找找问题的根源了。

首要原因是徐向前在山西打仗时的独特方式。

徐帅跟其他大军区的领导不一样,他在1946年底来到了太行山,然后到了1947年7月,就成了晋冀鲁豫军区的副司令员。他上任后的头等大事,就是要给部队来个全面大改造,说得简单点儿,就是要开始练兵。

那是为啥呢?

刘邓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晋冀鲁豫的野战军啊,原先有从第一纵队到第十一纵队,总共是10个野战部队。

此外,还有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以及豫皖苏这五个军事区域,它们手下也管着一些部队。不过,这些部队的战斗力,跟刘伯承亲手带出来的那十个纵队比起来,可真是差远了。

往南走的时候,老家那边只留下了一个第八纵队和几个军区的队伍。中原那边冲出来的部队进行了重新组合,变成了十二个纵队。

现在的情况是,主力野战军数量本身就少,就连那些经验丰富的野战军机关也都被调走了。参谋长、政治部主任,还有他们手下的一帮参谋,全都去了南边。

没有核心力量,咱们就难以应对艰难的任务,没有经验丰富的参谋,部队也没法指挥得当。

徐向前接手的,简直就是个破烂不堪的局面。

徐向前之所以主动请缨,一来是因为他养病时间太长了,远离了急需他的战场,心里实在憋屈。二来呢,他对自己训练军队的能力有信心。毕竟他是黄埔出来的,这让他在军事理论上有一套,知道怎么从零开始打造一支精兵。

说真的,徐帅在这方面的能力,真的一点儿也不比刘伯承元帅差。

徐向前来了以后,他先着手提升部队打硬仗的能力,接着给机关的参谋们上课培训,最后还忙着组织军区部队进行重新编排,让这些部队升级成了能够野外作战的精锐部队。

训练军队得全面且系统,得确保士兵们在思想上紧跟指挥,队伍编制统一。基础战术得练扎实,同时,后勤保障体系也得健全,确保物资供应跟上。

这些事情都不是随便说说的,都得花上好多时间,用上足够的人手,还得有个靠谱的运作体系。要是交给那些认真负责的将军去办,没有三到六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都不一定能搞出个像样的规模来。

徐向前咋样了?他压根儿没空去弄那些事儿。一边忙着给部队整编训练,另一边就直接上了战场……带着一帮地方上的武装力量,说白了就是些游击队的水平,手里还没啥重家伙,就这么开始打地盘了……

说那时候称徐帅为老人家可能不太合适,毕竟他那时才46岁,刚和黄杰同志结婚一年多。但说真的,徐帅的智慧和能耐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在我眼里,他就是那种顶天立地的大英雄,用“高山仰止”来形容他这样的杰出将领,那是一点都不为过。

二、徐帅的勇气那绝对是够格的。

因此,伟人不常给徐向前发电指导打仗,这事儿挺正常。大伙儿要是翻翻伟人的军事文章集子,估计都能瞅见,伟人虽然对建根据地这事儿特别上心,但基本不怎么针对具体的事儿下命令。

一方面,每个人领悟道理有早有晚,专业技能也各有擅长,伟人不可能面面俱到,对每一个细节都了如指掌,更不可能比前线的将领还要专业。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保持沉默或者少说几句,其实是个挺聪明的做法。

另外,说白了,就是因为相信徐帅的能力。既然他能做得很好,那我们又何必多管闲事,画蛇添足呢。

徐向前来了以后,他干的那些琐碎事儿咱们就不一一说了,大家伙儿直接看成效就行。

冀晋鲁豫那边的内部军队,重新组建了第十三纵队,这个纵队是由太行军区的剩余队伍和华野一纵的独立师合起来的。还有第十四纵队,那是冀南军区的剩余部队。再就是第十五纵队,它主要是太岳军区的剩余部队。

徐向前在指挥战斗的同时,还抽空组建了新队伍。这事儿的难度,跟其他大区比起来,那可不是一星半点!就拿华野来说吧,他们有三四十万精兵强将,兵力这么雄厚,粟裕其实根本不用操心太多。征兵啊、整训啊这些事儿,都有华东军区副司令员张云逸这个老手在管着呢。

在东北那边,101主要管前线的打仗指挥,而组建二线部队的事儿,就全权交给罗帅了。至于后方的物资保障和地方事务,那就得靠高、彭、陶这些能人一起张罗了。

山西这个地方很特别,一边忙着打仗,一边还得搞建设,两方面都得兼顾,哪方面都不能放松。

不仅如此,徐向前胆子大得很,他带着刚组建起来的五万多人马,就直接去攻打阎锡山重兵把守的临汾城了。

临汾坐落在汾河的东边,一个大土坡上。西边是主城区,东边设了城关,两者之间有城墙连着。城墙里头高,外头低,东边高,西边低,看起来就像一头趴着的牛,因此大家都叫它“卧牛城”。

阎锡山让同蒲铁路开通后,临汾就变成了晋南的公路和铁路交汇点。这个地方不仅是晋南最大的城市,还是个很重要的军事重地。

一开始,这座城被胡宗南给占了,他的整编30师就在那儿安营扎寨,打算一点点把山西给占了。到了1947年冬天,徐向前带着好几万地方上的队伍,一举攻下了运城。这一来,胡宗南吓得不行。蒋介石呢,生怕徐向前突然跑到西北战场去捣乱,就琢磨出个主意,想让两家自相残杀,于是就把临汾这块地方划给了阎锡山的晋军去守。

阎锡山一看有好处,立马就派兵来帮忙守城。等徐向前带着军队攻打临汾时,城里头的守军有阎锡山的手下第66师,还有6个保安团、2个补训团,再加上胡宗南的整编第30师里的第30旅和第27旅的炮兵营这些部队,总共加起来有2万5千多人。这些人手里头拿的武器都挺先进,火炮都有590多门呢。

守军的老大梁培璜,他担任的是阎锡山麾下第6集团军副头头,同时还管着晋南那片的所有武装力量。

你说,就靠那五万既没有重火器,又没打过硬仗、攻坚经验的二流队伍,去攻打敌人防守得跟铁桶一样,还占尽地理优势的城池,谁能有这么大的胆子?

但徐帅却是个例外,他拥有那种特质。

那个二月份,徐向前通过侦查和分析后,立刻向中央汇报,说临汾这座城,咱们肯定能攻下来。

到底靠啥?翻遍现有的历史资料,咱们也没发现太多铁证。历来打仗,比拼的不就是硬实力和软实力嘛。硬实力,说白了就是兵力多少、防御工事坚不坚固、粮食弹药充不充足这些。软实力呢,就是战略战术高不高明、战斗意志强不强、自信心足不足、纪律严不严明这些。

按照我这有限的军事理解,徐向前当年之所以敢那么大胆,估计是因为他瞧出了国军是由阎锡山和胡宗南这两股势力凑成的,时间一长,他们之间肯定会有矛盾,这不就给了我军一个可以利用的好机会嘛。

咋知道的呢?1948年3月头几天,胡宗南琢磨着要用飞机把30旅给弄走,结果飞机先把敌旅长尹瀛舟和一个营给带走了。徐向前眼疾手快,立马指挥八纵去占了临汾的飞机场,不让敌人再有机会这么干。为啥这么做?一来是不想胡宗南再往西北战场加人,给彭总那边添堵。二来嘛,估摸着是想通过围着他们,让阎锡山和胡宗南这两家的矛盾再闹大点。

结果真的就像说的那样,梁培璜根本指挥不了30旅去分配兵力守城,他只能让晋军出去打仗,而30旅就在城里看热闹。这样一来,晋军心里头怨气冲天。

徐向前花了整整72天才拿下那座城。在这段时间里,他手头只有5.3万兵马,但神奇的是,他既能用这些兵力去攻城,又能分出兵力去应对援军。这5万多人硬是打出了十几万大军的气势和战果,让阎锡山都摸不着头脑,心想着是不是刘伯承偷偷派了主力来帮忙。

士兵的数量不是关键,重要的是怎么指挥调动。老祖宗说的这话,真是没错,一点都没骗我们。

三、晋中大捷,彰显非凡创造力在晋中这片热土上,我们见证了一场令人瞩目的胜利。这场胜利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更是战略与智慧碰撞出的火花,充分展现了非凡的创造力。面对挑战,指挥者没有墨守成规,而是灵活应变,巧妙布局。他们运用新颖的策略,打破了传统的作战模式,让敌人措手不及。正是这种敢于创新、勇于突破的精神,使得晋中的战斗取得了辉煌的战果。此战不仅彰显了指挥者的卓越才能,更激励了士气,提升了团队的凝聚力。晋中大捷,成为了人们口耳相传的佳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前行,追求更高的成就。

临汾那仗,阎锡山的部队跟缩头乌龟似的,躲在城里就是不出来,硬抗到底。这样一来,咱们军队的推进速度就像蜗牛爬一样,慢得很。没办法,徐向前指挥官只好用上正规的一套,摆开阵地战的架势,一点点地往城墙边上啃。

那时候,用了炮轰、挖地道、挖战壕等好多不同的打法。攻打城池的队伍里,大部分人都是刚从军区升上来的新兵,他们这些高深的战术是从哪儿学的呢?全靠徐向前带着他那十几人的参谋团队,一点一点地传授给他们。

这场仗是我军在解放战争里头第一次真刀真枪打的硬仗,简直能当典型来说。

伟人之前毫无头绪,也没人给他指点迷津,心里头估摸着这几万次等主力来攻怕是没啥指望了。可没想到,最后竟然赢得了这么漂亮的一场大胜仗,伟人高兴坏了,这事儿给他留下了特别深的印象。

攻城成功后大概两周,东北野战军攻打长春时碰了点钉子。伟人给林罗刘发的电报里,大力表扬了临汾战役的打法,让他们别泄气,继续猛攻长春。这封电报快500字了,其中讲临汾战役的部分就占了差不多一百字。

临汾仗打赢后,徐向前觉得阎锡山已经没啥底气了,得赶紧趁热打铁。他也没管部队刚打完仗挺累的,马上就跟中央说,咱们得接着打晋中战役。中央那边有点担心,说部队太累了,打个一两师敌人就差不多了。但徐向前拍胸脯保证,咱们有能力多打几个,四到六师都没问题。

现在阎锡山的部队还有13万之众。咱们人少,他们人多,可咱们却打算消灭他们的6个师,这靠啥实现啊!

伟人对晋中战役采取了保守态度,一直没有动手插足,也没给出啥具体指导。他的意思很明确,就是让徐向前按照自己的计划去打这场仗。

徐向前用的方法,简单来说就是这两点:

首先,咱们得装怂,让太原的晋军以为咱们好欺负,骗他们出城干架,然后咱们再一个一个地把他们收拾掉。

第二,咱们得把兵力散开摆布,弄得到处都像咱们的主阵地,这样一来,晋军就搞不清咱们的真实情况了。

六月份头上,徐向前带着部队到风陵渡口忙开了,他们造船、收粮食,还加紧练兵。同时,他让一小队人马装模作样,准备渡河,好像要去西北战场似的。

阎锡山真的上了当,他急着想消灭那支小队伍,就马上派了一支快速反应的兵团过去。这个兵团是由34军的军长高倬之带的头,他们朝着黄河渡口猛冲过去,打算一举拿下。

敌人来了咋办?直接包围消灭他们?别急,徐向前来了个迂回战术。敌人往西跑,他却带着主力部队往东冲,一口气攻下了守备薄弱的平遥、介休、祁县这三座城池。

平介祁三城离太原没多远了,阎锡山怕太原出问题,连忙命令他的快速反应部队火速撤回太原。高倬之那小子一看情况不妙,丢下我们的小部分军队,头也不回地带着人一路往东狂奔。徐向前元帅就等着敌人这样呢,他马上把主力部队集合起来,摆了个口袋阵,在平遥把阎锡山的亲训师和亲训炮兵团给围了个水泄不通。这一仗,阎锡山的晋军被打得大败,死了3000多人,还有4000多人被俘虏。接着,我们的另一路主力又乘胜追击,把暂编19军的两个团3000多人也给包围消灭了。

打完那场仗后,徐向前又使了一招调虎离山,带着队伍往太原逼近,想让阎锡山着急得派兵出城来打他们。阎锡山还真上钩了,他让太原那个管事的副主任,也就是晋省野战军的老大赵承绶,跑到太原城南去,负责指挥所有队伍去对付徐向前。阎锡山这次学聪明了,记得上次分兵出击被击败的教训,所以他让赵承绶带着各军师都沿着铁路走,紧紧凑在一起行动,免得被徐向前一个一个地消灭。不过赵承绶这家伙挺谨慎,缩在太原城南就是不动,一直不敢往南去进攻。

徐向前一步步往南推进,悄悄地让赵承绶跟着往南走。等赵承绶离太原远了些,他立马派了支精兵绕到敌人后面,把铁路给截了。赵承绶吓得不行,赶紧带着军队往北撤。徐向前见状,立刻把主力都集中起来,把赵承绶给团团围住,一下子就把他给全歼了,这一仗干掉了他3万多人。

晋中那一系列战斗里,徐向前总共打垮了阎锡山手下的9个师,干掉了十多万人,比预期目标还要多。

用少量兵力战胜众多敌人,主动出击,每场战斗都像是尽在掌握之中,徐帅真是太厉害了!

这种战术策略,在各个重要的战略区域里真的很少见,估摸着也就粟裕在苏中地区打的七场仗,场场都赢,能跟它相提并论了。

晋中战役那会儿,咱们的大领导没给徐向前发过一个电报。你想想,这仗打得那么神,徐向前指挥得又那么高明,还用得着发电报指手画脚吗?只要徐向前按他的本事来,问问国军里,谁能挡得住他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