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亿一架造了300多架,结果却成了鸡肋?论早期歼10的落后和重生
天上飞的铁鸟,地上跑的导弹,大国空军的腰杆子从来都是真金白银砸出来的。可谁能想到,中国空军当年砸下600亿造了300多架歼10A,转眼就被自家兄弟歼10C甩出三条街?这出“左手造飞机、右手掀桌子”的戏码,到底是交学费还是练内功?今天咱们就扒开歼10家族的成长史,看看这款曾被戏称“鸡肋”的战机,咋就逆袭成空中多面手?
砸钱买教训的“天价学费单”
2004年歼10A刚列装那会儿,空军可是掏心掏肺地宠——单机造价2亿人民币,一口气下300多架订单,砸的钱能修三条青藏铁路。可这钱花得肉疼,性能却让人心梗。雷达探测距离不到150公里,跟同时期欧洲台风战机的AESA雷达比,活像近视眼拿望远镜看星星;挂弹量更寒碜,机腹挂架塞满副油箱后,空空导弹撑死带6枚,对地攻击只能挂小炸弹,说好的多用途直接缩水成“半用途”。2015年和巴基斯坦F-16军演,歼10A被锁定的次数比打靶场的移动靶还多,气得飞行员直拍大腿:“这玩意儿打现代空战,跟拿算盘斗计算机有啥区别?”
“鸡肋”里啃出的硬骨头
要说歼10A真的一无是处,那可就冤枉人了。当年顶着苏-27引进的压力硬上马,成飞愣是玩出了中国首个数字电传飞控系统,鸭翼布局的气动设计直接把飞行包线撑到27度攻角,这手绝活让后来歼20研发少走了十年弯路。AL-31FN发动机虽然要进口,但好歹让国产战机第一次摸到了推重比1的门槛,空战格斗时翻跟头比F-16还利索。更别说那11个外挂点,后来升级时挂电子吊舱、反辐射导弹,愣是把“半成品”改成了电子战尖兵。这些藏在学费单里的硬功夫,后来都成了歼10C大杀四方的底气。
逆天改命的三大狠招
2017年歼10C横空出世,改得连亲妈都认不出来。头号狠招是给雷达动手术——巴掌大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塞进机头,探测距离飙到250公里,隔着云层都能数清F-35的铆钉。二号狠招是心脏移植,涡扇-10B发动机推力涨到14吨,高原起飞不用再掐着油量表算重量。三号狠招玩的是“七十二变”,机腹挂架改成双联错列式,带副油箱的同时还能挂4枚霹雳-15,对地攻击时换精确制导炸弹,活脱脱空中瑞士军刀。巴基斯坦买了歼10CE回去试飞,直接给F-16写了封挑战书:“有本事别躲预警机后面!”
体系作战里的老树新芽
现在空军搞“高低搭配”,歼10A这老伙计也没闲着。跟歼20组队出击,威龙负责踹门隐身突防,歼10A挂满电子吊舱当“电灯泡”,专照敌方雷达的瞎眼。遇上大规模消耗战,300多架的数量优势直接碾压——你F-35再先进,生产线一年也就憋出百来架,咱歼10A机群拉出去,光靠数量就能把导弹库存耗光。俄乌战场上苏-34被揍成“飞行棺材”,反倒给咱提了醒:高端机是尖刀,中端机才是砍柴的斧头,歼10A改改雷达挂挂新弹,照样能在二线战场教做人。
从“鸡肋”到“真香”,歼10家族这二十年走得跌宕起伏。当年那600亿学费看似肉疼,实则买回了自主创新的火种——没有歼10A趟过的坑,哪来歼20翱翔的天?如今再看那300多架早期型号,哪是什么失败品,分明是托起中国航空的登天梯。下次谁再笑话歼10A,咱大可以怼回去:你家孩子学走路没摔过跤?这摔出来的功夫,迟早要在云端见真章!
网友评论
-
2025-05-02 10:21:39
一句话,歼10A的出现是划时代的。对于主力机型还是二代机的中国空军来说是雪中送炭,不是锦上添花!懂得都懂,不懂的说再多也是白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