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军师、伙伴、重臣……朱元璋为什么一定要对李善长痛下杀手?
洪武二十三年(1390),明朝首都南京传出一则震惊朝野的消息:前开国功臣、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免死铁券的拥有者韩国公李善长,因犯下严重罪行,即将被满门抄斩。
影视剧中李善长问斩前的情景。来源/影视剧《朱元璋》
不久后,押解李善长及其家人的囚车缓缓驶过街头,在众目睽睽之下驶向刑场。经过验明正身,随着行刑官一声令下,这位曾经权倾朝野的开国功臣就此终结了一生。此时,端坐在皇位上的朱元璋或许会想起37年前,那个在滁州路上向他进言的天纵奇才。
在明朝开国史上,李善长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明史·太祖本纪》中第一个出现的文人名字就是他,其中关于两人的初次相遇,史书记载虽简,却意味深长:
“(太祖)道遇定远人李善长,与语,大悦,遂与俱攻滁州,下之。”
这次一见如故的会面,开启了他们并肩作战的征程。
李善长比朱元璋年长14岁,精通法家学说,善于运筹帷幄。这样一位人才正是草莽出身的朱元璋在起家阶段所急需的。在著名的初次对话中,面对朱元璋“天下之乱何时能定”的询问,他答道:
“秦末战乱时,汉高祖起于布衣,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五年成就帝业。今元纲既紊,若殿下效法汉高祖,天下可定。”
这番言论深得朱元璋之心。他提出的很多建议,更成为朱元璋的重要战略。
影视剧中朱元璋与李善长对话的情景。来源/影视剧《朱元璋》
朱元璋对李善长极为倚重,常将其比作汉之萧何。军需供应、人事任免等要务多委其办理。即便在郭子兴猜忌朱元璋时,李善长也始终忠心不二。南征北战中,他屡立战功:智败元军于和阳,主张渡江发展,攻克采石后安抚太平民众,为朱元璋大军扫清障碍。
至正二十四年(1364),李善长率群臣劝进,朱元璋始称吴王。明朝建立后,他更受重用:主持制定典章制度,监修《元史》,确立礼仪规范。洪武三年(1370)大封功臣时,朱元璋特别强调:
“李善长虽无汗马功劳,但跟随我多年,供给军粮,功劳很大。”
遂封韩国公,赐铁券,免二死,其子免一死。还将临安公主许配其子李祺,以示恩宠。
李善长位及人臣,风光无限。来源/影视剧《朱元璋》
然而,历史的发展往往出人意料,君臣之间的关系也并非一成不变。
在中国历史上,历代大一统王朝的建立者都面临着一个微妙而复杂的难题——如何妥善安置功臣集团?
洪武元年(1368)龙纹镜。来源/故宫博物院
对于这些在乱世中崛起的开国君主而言,功臣们既是新王朝的奠基者,也可能成为未来的隐患。功臣们的心态同样复杂:有人居功自傲,有人野心未泯,还有人虽服从君主却对储君心存轻视。这种错综复杂的君臣关系,在历史上演绎出不同的结局:既有汉初诛杀功臣的悲剧,也有司马昭弑君的惨案。当然,也不乏君臣相得的佳话,如刘秀的云台二十八将、李世民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大多得以善终。不过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历史上实属凤毛麟角。值得注意的是,刘秀和李世民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正是因为他们自身军功显赫,有足够的自信驾驭群臣。然而朱元璋的情况却大不相同,在统一天下后,这些昔日的战友在他眼中逐渐变成了潜在的威胁。对于那些安分守己的功臣,朱元璋尚能包容;但对于那些骄横跋扈之辈,朱元璋则难以容忍。不幸的是,李善长恰恰属于后者。
影视剧中的朱元璋形象。来源/影视剧《山河月明》
最早引起朱元璋不满的,是李善长对待同僚的傲慢态度。表面上温文尔雅的他,实则性情暴烈。当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等人因琐事触犯其威严时,李善长立即予以严惩。更严重的是,在与中丞刘基争论法令时,他竟将刘基斥责得无地自容,最终导致刘基愤而辞官。此外,张昶、杨宪、汪广洋等重臣也因得罪李善长而遭贬谪。这些大臣都是朱元璋亲自提拔的心腹,李善长如此跋扈的行径,在朱元璋看来无异于藐视君权。察觉到朱元璋的不满后,李善长于洪武四年(1371)以病为由辞官归乡。朱元璋顺水推舟,赐予他临濠土地若干顷,设置守坟户一百五十家,佃户一千五百家,仪仗士二十家。洪武七年(1374),又提拔其弟李存义为太仆丞,其子李伸、李佑为群牧所官。洪武九年(1376),更将临安公主下嫁李善长之子李祺,授驸马都尉。表面上看,君臣关系似乎依旧亲密,但一场危机正在暗中酝酿。
李祺与公主完婚后不久,朱元璋染病多日未能临朝。病愈后,曾遭李善长打压的御史大夫汪广洋、陈宁上疏弹劾:
“李善长恃宠而骄,陛下染恙十日未朝,他竟不来问安。驸马都尉李祺也六日不朝,宣至殿前仍不认罪,实为大不敬。”
虽然这些行为可大可小,但足以让朱元璋认定李善长已忘记臣子本分。于是朱元璋直接下旨,将李善长的年禄削减一千八百石。这本是一个严厉的警告,李善长理当警醒收敛。然而不知是老糊涂还是心存怨怼,在随后更大的政治风波中,李善长竟做出了致命的错误抉择,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洪武十二年(1379)正月造云龙纹镜。来源/故宫博物院
在《明史》中,胡惟庸案一直是一个极具争议的政治事件。对于胡惟庸其人,历来众说纷纭,有人称赞他能力出众,能够独当一面;也有人指责他居心叵测,陷害忠良,且对权力极度渴望。但无论哪种说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朱元璋曾经对胡惟庸非常信任,但后来因其过于独断专行、擅作威福才渐生嫌隙。更严重的是,胡惟庸的专权引发了相权膨胀、皇权旁落的危机,加之淮西集团势力坐大,让朱元璋意识到有必要通过惩治胡惟庸来打击淮西集团。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胡惟庸被朱元璋以多项罪名下狱,随后被处死。此案不仅重创淮西集团,还使胡惟庸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宰相。此后,朱元璋彻底废除宰相一职,将所有权力集中于皇权之下。胡惟庸案牵连甚广,前后致死人数多达三万余人,李善长也名列其中。
洪武六年(1373)成都府造款铜权。来源/故宫博物院
值得注意的是,李善长与胡惟庸实际并无深厚交情,所谓“合谋造反”更是无稽之谈。但朱元璋既已决意肃清淮西势力,李善长自然在劫难逃。洪武十八年(1385),有人告发李善长之弟李存义及其子李佑曾与胡惟庸谋逆。李存义父子很快被捕审讯,其供词牵连到李善长。供词称:胡惟庸曾派李存义游说李善长,遭严词斥责;后又遣老友杨文裕以“事成封淮西王”相诱,虽未获允诺却令其“颇为心动”;最终胡惟庸亲往劝说时,李善长竟叹道:“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更致命的是,蓝玉曾在塞外截获胡惟庸通敌证据,李善长却隐匿不报。加之其家奴卢仲谦等揭发其与胡惟庸“交通贿遗,私语相结”……这些罪证都坐实了李善长“知逆不举、首鼠两端”的罪名。
恰在此时,天象示警“星变应在大臣”,而此前李善长为修缮房屋曾向信国公汤和借用卫卒300名,这本是小事,但汤和却借此机会暗中向朱元璋报告,将事态扩大。最终,朱元璋以“元勋国戚,知逆谋不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的罪名,将李善长及其妻等70余人逮捕,并判处死刑。据说在临刑前,李善长曾拿出免死金牌向朱元璋求饶,但朱元璋指出金牌背面写有“除谋反大逆”,这也说明了朱元璋杀李善长的决心。最终,李善长一家未能幸免,但朱元璋念及过往情谊,饶过了娶了明太祖长女临安公主的李祺,仅将其流放,算是没给李善长绝后。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碗,为洪武釉里红瓷代表作品。来源/故宫博物院
李善长之死,呈现了明初君臣关系从“鱼水相得"到"势同水火”的演变轨迹。这一悲剧绝非个人恩怨所致,而是朱元璋系统性整肃功臣集团的必然结果。作为淮西集团领袖,李善长深厚的政治根基与广泛的人脉网络,使其始终被视为皇权潜在的威胁。其晚年的居功自傲、对谋反线索的知情不报,以及与胡惟庸的暧昧关系,都成为朱元璋必除之而后快的理由。
从政治逻辑来看,朱元璋此举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通过打击最具代表性的功臣领袖来震慑整个功臣集团;另一方面则以铁腕手段重塑“皇权至上”的政治秩序,李善长成为新秩序下的牺牲品。
参考书籍:
《明史》,张廷玉等,中华书局
《历史的风景》,黄西蒙/著,工人出版社
《明朝开国丞相李善长》,王振羽, 南京地方志
国家人文历史原创稿件,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