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老人身上有这3种特质,娃6岁前可以放心给她带,会越带越聪明

社会 05-08 阅读:0 评论:0

中国老龄中心有一项研究调查显示,我国帮助子女照顾孙子女的老年人比例达 66.47%。

由此可见,如今,老人已成为带娃 “主力军”。

同样是隔代养育,不同家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画面。

有些老人带孩子之后,家庭关系和睦,孩子成长良好,婆媳关系融洽。

而有些老人在带孩子家庭矛盾不断,家庭氛围紧张压抑,孩子也有很多不好的习惯,不懂尊重他人,行事乖张。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距呢?根本原因和老人有关

小蒋和小军是同事,这天,两个人在午饭的时候聊起了孩子,结果小蒋就有点崩溃了。

原来,小蒋的孩子出生之后,就托给了孩子的奶奶照看,其实这种事情在现代社会是非常常见的,所以小蒋夫妇也没有觉得有什么问题。

至于孩子的奶奶,也是非常积极地要带孩子,只不过,在带孩子之后,却和孩子妈发生了很多争执。

比如孩子奶奶带孩子的时候,竟然带着孩子去打麻将,并且打麻将不说,还将孩子晾在一边让孩子自己玩,有好几次都差点走丢。为此,孩子妈多次和孩子奶奶闹了不愉快。

又比如,孩子奶奶在喂养孩子的时候,有些坏习惯,比如有的食物块儿大了,孩子奶奶就直接咬成小块给孩子吃,觉得这样既快捷又方便。

但是在孩子妈看来,这很容易让孩子出现肠胃不适的情况,比如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等,对孩子的健康造成极大威胁。这也让两个人闹了很多的不愉快。

总之,孩子的奶奶似乎缺乏很多带娃的知识,每当小蒋夫妇给孩子奶奶提建议的时候,孩子奶奶总是说:“我走的路比你们过的桥都多”、“我养得不对?那你是怎么长大的!”等等,把小蒋呛的没话说。

相比小蒋的遭遇,小军家的情况就好多了。

小军的孩子,同样由孩子的奶奶照顾,但是孩子妈从来没有和婆婆闹过不愉快,甚至两个人还因为照顾孩子而得到了升温,一家人和和睦睦,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在聊到小军家的情况时,小蒋就表示非常的不解,为什么自己家老人带孩子,闹得全家鸡犬不宁,而小军家却非常和谐?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小蒋家的老人,并不是适合带孩子的老人。而小军家的老人,才是适合带孩子的老人。

那么,什么样的老人适合带孩子?这3种特质一定要具备,否则真的不适合带孩子。

有这3种特质的老人,很适合带孩子,带出来的孩子乖巧聪明,能力强

1)不守旧,不固执,思想进步,懂得与时俱进

如果经常把“我吃过的盐……”、“我走过的路……”、“我养过多少孩子……”等话挂在嘴上的,肯定是不适合带孩子的,因为他们不懂得时代在变化,育儿方式也在进步。

所以,只有思想具有进步性,不守旧不固执的老人,才适合带孩子。

因为这些老人能够看清楚现在的社会形势,了解现在的育儿理念和科学的育儿方式,甚至有些老人会细心研究更加适合自己家孩子的育儿方式,从而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2)善于接纳他人的建议,完善带娃行为

老人带娃的时候,毕竟思想观念等方面,都和年轻人会有差异,而这时候沟通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了。

如果老人不愿意接纳他人的意见,别人一提建议就表示“我带还是你带?”就很难正确带娃,甚至还会影响到家庭的和谐。

所以,只有那些善于接纳宝妈、宝爸意见的老人,才更适合带娃。

当然,并不是说年轻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而是大家互相商议,共同讨论出最佳的育儿方式。

懂得沟通,既能够完善育儿手段,也能够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从而营造出一个更加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而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也会成长得更好。

3)安全意识强,带娃就带娃,绝对不“打折”

有很多老人,带娃的时候“三心二意”,危险意识不强,是非常不适合带娃的,因为往往出事的话就是大事。

比如带娃的时候打麻将、跳广场舞等,都可能因为一时的忽视而导致孩子走丢、发生意外等等。

所以,只有带娃的时候,时刻关注孩子、陪伴孩子的老人,才适合带娃,才能够及时地发现危险因素,帮助孩子避开危险,保障孩子的安全和健康。

就算老人再适合带孩子,也不能一直让老人带,孩子6岁后,父母一定要自己带

如果老人符合带娃条件,也不可能让老人一直带娃,毕竟家长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重要角色,要是缺少了家长的教育,就算老人再优秀,也很难保障孩子可以健康成长。

✔父母能够更好的辅导孩子的学业

孩子上学之后,老人很可能无法正确地辅导孩子学习,从而耽误孩子的学习。还记得以前的邻居小王夫妇,就是夫妻俩出门打工了,留下了老人在家带孩子。而孩子6岁的时候,上了小学,小王夫妇仍旧让家里的老人带孩子。

结果,孩子上了学之后,做作业时有一些问题不太会,而老人就担任起了“家教”的角色,但是老人当初学习的一些知识内容,和现在的一些知识内容是有出入的,所以在教孩子的时候,不仅出现了读音等方面的错误,还出现了笔画等方面的错误,这导致孩子的成绩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孩子刚上小学的时候,老人对于孩子的学习影响还不是最突出的,随着年级的提升,孩子学习的知识类型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深度也逐渐加深,老人在教孩子题的时候,就面临着巨大的阻力。

不过,老人往往不想让孩子觉得自己“不会”,于是就可能会出现一些“胡编乱造”的教育行为,导致孩子对知识产生了严重错误的理解,大大拉低了孩子的学习成绩。

所以,孩子6岁以后,一定要父母自己带孩子,这样能够更好地辅导孩子的作业,避免孩子因为难题长时间得不到解决而影响学习成绩的情况发生。

✔父母需要和孩子建立深层次的亲子关系

孩子终究是需要父母养育、教育的,所以必须和孩子建立较强的亲子关系,这样才能够让孩子接纳家长的家教行为。

可能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总觉得自己是孩子的父母,所以教育孩子的时候,孩子肯定会听自己的。

但实际上,父母教育孩子的效果如何,和亲子关系的深浅有着极大的关系。

比如孩子和父母的亲子关系比较深,那么孩子对于家长的信任感就会更强,也会对家长更尊重。

所以当家长对孩子施教的时候,孩子就愿意去听,去按照家长所说的做,从而实现良好的家教效果。

但如果孩子和家长的亲子关系比较弱,那么家长在教育的孩子的时候,孩子很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在乎、抵抗的情况,家长的教育内容就不容易被孩子所接受。

而想要和孩子建立深层次的亲子关系,就需要家长多陪伴孩子,与孩子交流互动,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地影响着孩子。

尤其是孩子6岁以后,心智已经明朗了很多,家长这时候起就要注意自己带孩子了。

✔避免孩子的心理出现异常

长期没有父母陪伴,孩子很可能会出现心理异常的情况。

并且,还可能会遭到同龄人的嘲讽等,就像“没有爸妈的孩子”,会非常伤孩子的心,让孩子记恨父母,出现心理扭曲等等。

就比如那些留守儿童,他们中有很多人都是因为缺乏父母的陪伴,从而出现了成长问题。

之前我就接触过一名留守儿童,那是在我们老家,他还小的时候我就认识他,那时候他还是一个非常听话懂事的孩子。

但是,时隔几年之后我回老家再次遇到了他,他的变化真的令我大吃一惊。

单从外表上,我就发现他有点“桀骜不驯”了,而和他交谈打招呼的时候,他也完全没有了小时候的那种喜笑颜开。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不知道如何形容的表情,非常的复杂,其中掺杂了很多情绪在内,似乎有自卑、有怯懦、有愤怒、有蔑视,这种奇怪的神情,让我很是疑惑。

后来我才知道,他之所以变成这样,其实就是因为成为留守儿童之后,被其他小朋友叫“没人要”,逐渐变得自卑自弃。

后来脾气开始变大,开始变得暴躁易怒,之后又成为了学校难管的学生,就这样一步步地发展到了如今的模样,没有了可爱与懂事,只有冷漠与敌意。

结语

带孩子这件事,终究是父母的事情,而不是老人的事情。老人带孩子,也是“帮忙”。

所以,家长最好能自己带就自己带,实在需要老人帮带的话,也需要找到符合条件的老人,并且在孩子6岁之前接回来自己带。那么,你对此怎么看呢?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权立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