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病逝前补营养吃了7两燕窝,管家吴连登:出了事情我担责任

历史 05-06 阅读:5 评论:0

1975年,毛主席已步入人生的最后阶段,身体被多种疾病困扰,变得十分虚弱。他只能躺在病床上,连下床的力气都没有。看到这一幕,身边的人都感到非常伤心,心里十分难过。

医生对毛主席进行了治疗,但他的身体状况一直没见好转,反而变得时而清醒,时而昏迷,最后连东西都吃不下了。

为了确保毛主席能摄取到必要的营养药物,医护人员只能采取极端措施,在毛主席身上布满了各种管子。他主要依靠鼻饲管来勉强获取身体所需的营养。

为了给毛主席增强体质,大伙想尽各种办法,弄了不少吃的还有滋补品,可效果都不咋明显。

当医护人员正忙着琢磨怎么给毛主席加点营养时,毛主席的管家吴连登立马有了主意,他直接说道:“光用鼻饲管哪够啊,我这儿有七两燕窝,兴许能起点作用!”

吴连登的一番言论立马让在场的人都震惊了,一位医疗人员开口说:“主席以前可是下过死命令,坚决不吃这些东西,这样做恐怕不太妥当。”

吴连登毫不犹豫地讲道:“别想那么多了,现在最重要的是让主席打起精神来,有啥问题我来扛。”说着,他便把一个密封罐子直接塞给了医护人员。

毛主席为啥不吃燕窝呢?吴连登到底是从哪儿弄来的燕窝?后来这事儿又咋发展的?

【优良家风,从小传承】

1893年,毛主席诞生在湖南韶山的一个农民家庭。他爸妈平时种地特别勤快,所以家里头还算富裕,小时候的毛主席,吃穿不愁,生活条件挺好的。

毛主席的老爸毛顺生,那可是“勤劳节俭、不怕吃苦”的标杆人物。他当兵退伍后,就靠着那点不多的抚恤金过日子。

在毛主席父亲的节俭习惯影响下,毛家短短几年时间里头,就攒钱买下了好几十公顷的好田地,而且还做点粮食的小生意。这样一来,他们家的生活过得还算宽裕,挺舒服的。

毛主席的妈妈文七妹,一辈子都深信佛教,心地特别善良,喜欢帮助别人,自己生活却很简单。她经常看到穷苦的农民就心生怜悯,给他们送东西。特别是村里遇到灾荒那年头,她总是主动站出来,帮乡亲们一起挺过难关。

小时候的毛主席,在爸妈日常生活的潜移默化中,慢慢学会了节省不浪费,心里也装下了对老百姓的同情。这些品质为他日后创造辉煌成就,铺好了结实的路。

1910年秋天,17岁的毛泽东决定追求学问,他便离开了封闭的韶山老家,跑到附近的湘乡县,去东山高等小学堂上学。这是他头一回离家,一到那儿,他就亲眼看到了社会上不同阶层人的差别。

班上的同学大都是富家子弟,穿着都很讲究,而他呢,来自农村,平日里总是穿着朴素得有些破旧的衣裳,因此经常被身边那些有钱的同学看不起。

毛主席心里早就有干大事的打算,他对同学们比吃比穿那套根本不在乎。他一门心思扎进学问里,整天捧着书看,图书馆成了他的第二个家,大部分时间都耗在那儿了。

他拼命地吸收着好不容易得来的知识,毛主席也常常用颜回那句“一筐饭,一瓢水”的话来鼓励自己。

他平时就靠吃点简单的干粮填饱肚子,然后把攒下的钱都花在买报纸和书上。努力终究有了回报,到了1913年,毛主席凭借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湖南第一师范,成绩还排在前头。

【领导组织,以身作则】

毛主席在从小到大的日子里,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这个习惯在他后来为国家搞建设时,更是被他一直坚持并且发扬光大了。

他仍旧穿着带补丁的衣裳,不论是上衣还是裤子,就算棉花从破洞里冒出来,毛主席也毫不在意。

他心里一直都很明白,身为共产党人,就得能吃苦,不怕难。在那个乱世,到处都是打仗和混乱,党组织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物资短缺,军事装备也差得很。

因此,毛主席曾这样说过:“要是我少穿一件衣裳,前线的战士们就能多添置一颗子弹。”

在延安那会儿,毛主席就住在几个简单的土窑洞里,那窑洞挺朴素的,就三个孔。他啊,整天穿着粗布的军装,吃的也都是小米这些粗粮。到了晚上,他就靠一盏小小的油灯,不论是白天还是黑夜,都在忙着领导我们党和军队的工作。而且啊,他还一直坚持写东西,从来没停过。

他亲手写出了那些后来广为流传、影响巨大的革命理论书籍,这真实反映了毛主席在革命岁月里简单朴素的工作状态。

毛主席为了让前线战斗指令畅通无阻,同时高效处理组织里的各种事情,他选择了睡硬板床。就连身上的睡衣,他也一连穿了二十多年没换新的。

这套睡衣特别有名,因为它上面足足有73个补丁。从这就能看出来,毛主席对国家民族的事业那是真上心,既认真又节俭,一点不铺张浪费。

毛主席经常跟党里的同志们讲:“要是咱们对自己不狠点,革命就算赢了,也可能因为一点点小浪费,比如一针一线,最后就给搞没了。”

在多次会议上,领导一再叮嘱所有干部,让大家“别骄傲,别急躁”。他还特别提到,要以李自成腐化堕落的例子为警示,让大家时刻警醒自己。

毛主席坚决不收别人送的礼物,还严令党内同志不能偷偷收别人的东西。这样一来,“红军绝不碰百姓一丝一毫”的好名声,就在中国到处传开了。

【关怀他人,为人表率】

1964年,有个叫吴连登的服务员,他被安排去照顾毛主席,负责毛主席的日常生活。

吴连登1941年在江苏盐城出生,他家有七个兄弟姐妹,全靠爸妈那点微薄的收入过活。那点钱也就刚好够吃个饱饭,所以一家人日子过得紧紧张张的,没啥宽裕。

即便如此,吴连登小时候还是有机会上学,但他小学没读完,就因为家里的情况,不得不早早去当童工,帮忙赚钱养家。

吴连登在村里的农具制造厂干翻砂的活儿,因为干活特别勤快,被厂里的头头儿看中了。头头儿觉得他虽然年纪不大,但做起事来稳稳当当、一丝不苟,就调他去厂里的食堂当服务员了。

后来,吴连登凭借着认真仔细的工作习惯和优秀出色的工作能力,在餐饮服务这行当里干出了点名堂。

我得到了领导的赏识,去了盐城地委招待所干起了服务员,后来又被调到了北京人民大会堂工作。最终,我还幸运地进了中南海,继续干服务员这行。

吴连登心里头老盼着哪天能见到他特别尊敬的人民领袖毛主席,没想到这愿望在1961年7月真的实现了。

那会儿,中南海颐和堂要搞一场宴会,毛主席会亲自到场。吴连登接到这活儿的时候,上头领导特意交代他,得把所有准备工作都做到位。

一听说毛主席要来,吴连登心里别提多高兴了,他满心欢喜地投入到宴会准备的工作中,一丝不苟地忙活起来。

但就在那天,吴连登一见到毛主席,心里就忐忑不安起来。那会儿,毛主席正和其他领导人们聊得热火朝天,满屋子都是欢声笑语,气氛特别融洽。

吴连登心里头那个紧张啊,端茶给主席时,手一滑,茶杯就摔地上了。本来热热闹闹的大堂,一下子静得连针掉地上都能听见,大家的眼睛齐刷刷地看向了吴连登这边。

吴连登这时也就二十多岁,压根儿没见过这种阵仗,心里头吓得不行,眼泪都在眼眶里打转了。他赶紧手忙脚乱地捡起摔碎的茶杯渣子,一个劲儿地道歉,连声说对不起。

毛主席特别和蔼,没有立马责怪他,看到情况后就关心地询问他是从哪里来的。吴连登支支吾吾地说出了自己的名字,还有老家盐城。主席一听,立马风趣地说:“盐城啊,那是个好地方!”

吴连登回应说:“是盐城那个地方。”“盐城也挺好嘛!盐本来就是咸的。”毛主席笑着调侃。

现场顿时爆发出一阵阵笑声,毛主席用他的说话艺术巧妙地为吴连登解了尴尬,这事儿让吴连登从心底里对毛主席充满了敬意和感激。

1964年国庆那会儿,吴连登被安排到天安门城楼上帮忙搞接待。在做服务的时候,他碰到毛主席的护士,对方跟他说,主席想让吴连登去帮他处理些家里的事儿。

吴连登突然接到了一份重要的工作,心里既忐忑又激动,最后还是点头接下了毛主席交给他的任务。从那以后,吴连登就变成了毛主席家里的总管,一直负责照料主席,直到1976年主席离世。

吴连登跟主席一起生活了十二年,这十二年里,他刚开始干的活儿就是打扫打扫卫生,给主席打水送饭,管管仓库,还有整理毛主席的那些书。

1968年的时候,吴连登接手了管理毛主席家里经济账目的活儿,比如毛主席的工资啊,家里日常花销这些。要说最让人感慨和心疼的,还是毛主席每个月的开销情况。

毛主席在新中国成立后,他拿的是国家给的一级工资,那会儿是610元一个月。但他心里老惦记着老百姓,觉得大家日子不容易,就多次提出要给自己减工资。这么一来二去的,最后毛主席每个月的工资就定在了404.8元。

他在北京没有自己买房子,一直住在国家给分配的200多平米的房子里。不过,毛主席每个月都会主动交84块钱的房租。

再说,党费、孩子学费、小区物业费、买烟茶的钱,还有请外宾吃饭的费用加在一起,七七八八总共要花掉200多块。

毛主席时常会伸出援手,帮助那些手头紧的工作人员,还有他的亲戚朋友们。只要是他能搭把手的地方,他都会尽力去帮。像是医药费啊、生活费这些,他经常一下子就给出个三百多块,一点不含糊。

但毛主席在帮人这事儿上,一贯的做法是能给钱就给钱,从不因为对方是亲朋好友就搞特殊,违背原则。

有一回,毛主席得知吴连登老家遭了火灾,老俩口没了落脚的地儿,立马就拿出300块钱,让吴连登赶紧去解决家里的困难。这事儿,吴连登一直记在心里,对毛主席的这份恩情,他一辈子都忘不了。

这样的花费让毛主席的经济状况总是捉襟见肘,没办法,吴连登在得到毛主席点头后,只好从主席的部分稿费里拿出一部分来还债。

吴连登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只取了一点稿费用来过日子。等毛主席离开后,大家发现那笔稿费里还剩下124万没动过。

最后,遵照毛主席生前的意愿,他的所有财产都被无偿捐赠,而他个人的积蓄,仅仅几百块钱,也都上交给了国家。

【珍贵的七两燕窝】

吴连登跟毛主席相处久了,就把他当成了自家人。到了毛主席晚年,身体大不如前,经常躺在床上下不来。吴连登看在眼里,心里头那个难受啊,真是说不出的滋味。

毛主席病重到吃不下东西,身体特别虚弱,急需补充营养。那时候,他也没多想毛主席之前不让用奢侈品的规定,一咬牙,就给毛主席用了别人送的燕窝。

1964年的时候,印尼那边的华侨们,为了感谢毛主席之前在印度发生排华事件时对他们的支持和关心,就给主席寄来了31.5公斤的燕窝。这份礼物,说真的,相当值钱。

这种燕窝品质上乘,一斤的价格能飙到好几千块一克,相当昂贵。毛主席向来不讲究排场,对那些奢华的东西不感冒,所以就吩咐手下人,把燕窝送到人民大会堂,专门用来招待外国贵宾。

瞧着买主席身体日渐虚弱,吴连鼓足勇气,不顾周遭的重重压力和可能犯错的后果,直言不讳地说:“主席现在这身子骨,哪还顾得上东想西想的,咱试试这个方法,说不定能行。真要有个啥问题,我来扛这个责任!”

领导点头同意后,吴连登跟人民大会堂那边打好招呼,拿来了七两珍贵的燕窝。他小心地把这像金子一样贵的燕窝掺进流食里,端到毛主席床边。毛主席费了好大劲,才吃下去一些,剩下的一点实在吃不下了。

1975年9月9号,咱们伟大的人民领袖毛主席走了,他一辈子都保持着勤俭持家的好作风。紧接着,在毛主席身边默默服务了十二年的老管家吴连登,也从中南海出来了,他被安排去了别的岗位,继续好好工作。

毛主席,咱们国家的伟大头儿,他的节俭故事真的影响了不少人,好几辈人呢。在他活着的日子里,不管啥时候,他都亲自做榜样,一点不马虎。

他一直和老百姓肩并肩,同乐同苦,心里装着国家和人民,把自己的一切都献了出去。他这辈子,就是和大众紧紧相连。

他过日子特别简朴,不讲究排场,家里家外都懂得节省,把日子打理得井井有条。他做事分得清公和私,从不混为一谈,对待问题也是一碗水端平,不搞任何特殊化。这些好品质,就像是一盏明灯,指引着后来的人。

咱们来传承伟大人物留下的那些优秀品质吧!他那种省吃俭用、无私奉献的精神,在任何时代都闪闪发光,是咱们一直要学习的榜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