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工潮未息,美国关税又压顶,大众等车企困境何时休?
如果欧洲汽车制造商的董事会会议室也配备与汽车仪表盘类似的指示灯系统,此刻,那里定会如圣诞市场一般灯火通明,各类问题的警示灯闪烁不停。
大众汽车,这个欧洲销量最大的汽车制造商,正面临着内部的动荡。从12月1日开始,罢工行动一触即发,员工们抗议公司关闭德国三家工厂并削减工资的计划。这一举措引发了员工们的强烈不满,他们担心自己的工作岗位和收入受到影响。

与此同时,在大西洋彼岸,政治因素正给欧洲汽车业带来新的危机。特朗普威胁要对来自墨西哥和加拿大的进口产品征收25%的关税,这一政策若实施,将极大地颠覆现有的供应链体系,欧洲汽车制造商在北美的业务布局也将受到严重冲击。

自2024年4月份以来,欧洲五大汽车制造商,按销售额计算分别为大众、Stellantis、雷诺、宝马和梅赛德斯,它们的总市值经历了大幅下跌。从原本超过3000亿欧元(约合3200亿美元),急剧暴跌至2000亿欧元以下。
在资本市场中,投资者对于企业的未来盈利能力极为关注,而汽车制造商们不佳的利润预期,让投资者对其信心大减,纷纷抛售股票,导致市值持续下滑。

欧洲汽车市场的需求正呈现出萎缩的态势,这是欧洲汽车制造商面临的一大困境。与此同时,来自中国电动汽车公司的竞争日益激烈,也给欧洲汽车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蛋糕变小了,桌上的客人越来越多。”这句话生动地反映了欧洲汽车市场的现状,市场份额在不断缩小,而竞争对手却在不断增加。
不仅如此,欧洲汽车制造商在海外业务方面也遭遇了重重困境。在中国市场,它们的销量出现了暴跌;在美国市场,利润也受到了严重威胁。欧洲汽车制造商试图通过削减国内成本来提升竞争力,但这一努力却遭到了工会和政界人士的强烈抵制,使得企业在应对危机时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

曾几何时,欧洲汽车制造商还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在疫情期间,芯片短缺成为了全球汽车行业面临的难题。在这种情况下,欧洲汽车制造商采取了“价值重于数量”的战略,他们优先将稀缺的芯片应用于利润最高的车型上。这一策略在当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大众汽车在2021年至2023年期间,每年都成功创下营业利润纪录。

但是,近期的形势却急转直下,变得黯淡无光。欧洲的汽车需求陷入了停滞状态,并且有迹象表明,这种停滞可能正朝着结构性下滑的方向发展。大众首席财务官也不得不承认,欧洲汽车销量恐怕永远无法回到疫情前每年1600万辆的峰值。
随着芯片荒的逐渐缓解,汽车生产的重心再次发生转变,开始转向利润更低的汽车。如果欧盟在2035年禁止销售汽油车的进程中,汽车行业爆发价格战,以满足严格的排放目标,那么汽车制造商的利润率可能会进一步下降。

在欧洲本土市场,欧洲汽车制造商还面临着来自中国竞争对手的价格挤压。尽管欧盟对进口电动汽车加征关税以来,中国汽车制造商的销量在欧洲市场略有下降。但中国汽车制造商依然占据了欧洲新电动汽车销量的十分之一。而且,这一份额还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两家中国汽车制造商比亚迪和奇瑞已经开始在欧洲设立工厂,直接服务于欧洲大陆市场,这将进一步加剧欧洲本土市场的竞争。

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欧洲汽车公司曾经长期占据着重要地位,这里是他们重要的利润来源地。但是,外国品牌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从2020年的63%暴跌至目前的37%。
中国汽车制造商在技术创新方面表现更为出色,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受到的冲击尤为严重,它曾经是中国最大的汽车公司,遥遥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但其市场份额已从2019年的19%下降到如今的14%。瑞银预测,到2030年,大众汽车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可能会下滑至个位数。

德国高端汽车公司在中国市场的业务也愈发艰难。宝马和梅赛德斯在中国的营业利润分别占其营业利润的48%和37%。尽管到目前为止,这两家公司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仅下降了几个百分点,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国市场,电动汽车已经占据了汽车销量的一半,而宝马和梅赛德斯都严重依赖燃油车业务。
在特朗普的领导下,美国市场对于欧洲汽车制造商而言,变得更加充满挑战。大众汽车在美国销售的汽车中,近五分之二来自美国边境以北和以南地区。特朗普对欧盟进口产品征收关税,欧洲汽车制造商的处境更雪上加霜。
所有这些问题都预示着欧洲汽车制造商将经历一段痛苦的调整期。在这一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国内产能过剩的问题。虽然,目前汽车制造商在这方面的努力已经遭遇了强大的阻力。大众汽车工会并非唯一采取工业行动的组织,意大利汽车工人举行了为期一天的罢工,这是他们20年来首次全国性罢工。罢工的浪潮还波及了法国的汽车供应商,两家计划于2026年关闭的轮胎厂也面临着罢工的威胁。

政界人士对于关闭工厂的态度也十分悲观。德国总理在谈及大众汽车的关闭计划时表示:“过去可能存在的错误管理决策绝不能以牺牲员工利益为代价。”意大利政府也严厉批评了Stellantis的老板,称其将工作岗位转移到低成本国家的行为损害了本国员工的利益。
但如果欧洲汽车公司无法有效应对成本上升和销量下滑的困境,那么它们的处境只会进一步恶化,届时,警示灯将闪烁得更加急促,欧洲汽车业的未来也将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文字来源:经济学人·商论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