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红军决定长征,得益于一份绝密情报,这封情报是谁送来的? 项与年出生于1894

古往奇趣角 2025-07-29 16:45:15

中央红军决定长征,得益于一份绝密情报,这封情报是谁送来的? 项与年出生于1894年福建连城朋口乡文地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原名项廷椿,家中兄弟众多,他排行第四。因为家境困难,他九岁时被过继给叔父,从小帮忙干农活,勉强读几年私塾。青少年时期,他外出谋生,先在当地小店当学徒,推销货物。1921年,他加入建国粤军,任第二军第一梯团副官,负责后勤事务,组织士兵训练和补给运输。1924年,他协助浙江纵队司令王亚樵,在浙江三门县训练一千多名新兵,担任代理大队长。江浙战争爆发时,他率队参与战斗。 1925年,项与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转向革命工作。1927年,他进入中央特科,从事情报收集和联络任务。1929年,白鑫投敌后,项与年奉命执行清除行动,追踪多日后完成任务。1931年,顾顺章叛变,导致上海地下组织遭受重创,多名同志被捕。周恩来转移多数人员,留下项与年等少数人继续潜伏。他在敌占区坚持工作,收集敌情,通过秘密渠道上报。 项与年的早期经历显示出他从一个农村青年逐步成长为情报骨干的过程。他在军中积累的组织经验,为后来情报工作打下基础。叛徒事件后,他留在上海的决定,体现了坚持潜伏的决心。这些经历让他在关键时刻能承担重任。 1934年夏末,国民党制定“铁桶计划”,调动数十万兵力围攻中央苏区。上海地下党从国民党江西保安司令莫雄处获取敌方详细部署,包括兵力配置和进攻路线。项与年拿到文件后,与刘哑佛和卢志英商议,决定由他护送,因为他通晓客家方言。 他们用特制药水将情报抄录在四本字典空白页上,按四角号码编成密码。项与年将字典放入布包,从上海选偏僻山路出发,白天藏身,夜晚前行。途中下雨影响行进速度。接近苏区,敌方关卡增多,士兵把守路口,搜查行人。 项与年行进受阻后,捡起石头砸掉四颗牙齿,脸部肿胀变形。从溪边抓泥土抹满脸庞和手臂,扯破衣裤变身为乞丐模样。嘴伤发炎,加上多日未洗澡,身上酸臭。他弓腰拄棍靠近关卡,哨兵挥手驱赶。他发出含糊乞讨声,通过多个哨点,历经数日抵达瑞金。 周恩来见他蓬头垢面,先以为普通乞丐,后确认身份。项与年取出字典,交出情报后昏迷。党中央解码分析,找出包围弱点,决定转移。这份情报直接促成红军长征,避免了硬拼的惨败。 这个传递过程体现了情报工作的严谨性和风险。项与年选择偏僻路线和伪装方式,确保情报安全。他的坚持让红军抓住转机,改变了革命进程。 红军主力避开敌合围,开启长征,途中突破封锁,虽部队减员,但保留核心力量。项与年伤愈后,返回敌占区从事情报活动,潜伏上海和周边,收集敌军情报。 抗日战争爆发,他调往延安,参与推动抗日统一战线,整理文件,联络国民党方面人士,促进合作。解放战争时期,他首批进入东北,支援东北野战军,协助后勤工作,协调物资运输。 新中国成立后,项与年长期在地方任职,先任辽宁省监察厅副厅长,巡视工厂和乡村,推动行政改革。后来担任辽宁省政协副主席,参与会议讨论,促进地方发展。1978年10月2日,他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他的儿子项南继承革命传统,从事政治工作。解放后,项南在福建领导岗位,维护台海地区稳定,推动经济建设。在改革开放时期,他带领当地干部开发项目,促进民众增收。

0 阅读:0
古往奇趣角

古往奇趣角

奇趣视角,发现历史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