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储量全球第一,中国却95%靠进口,若美断供中国如何应对? 你可能从未想过,医院里那台救命的核磁共振仪、手机里那枚小小的芯片,甚至一枚冲向太空的火箭,它们的命脉竟被一种比黄金还贵重的“气体”——氦气,紧紧攥在美国手中。 当我国每年消耗超过2000万立方米的氦气,却有95%需要漂洋过海而来时,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气体战争”,早已关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与国家的未来。 氦气,这个在元素周期表上排名第二的轻盈元素,却是支撑现代高科技产业的“隐形血液”。 一台核磁共振设备,就需要大量液氦来维持超低温环境,可想而知,离开了氦气,对于患者和医生是怎么样的打击。 在半导体产业,每生产一片12英寸晶圆,都需要氦气作为保护气,防止精密的电路被氧化。可以说,从量子计算到深海潜水,谁掌握了氦气,谁就扼住了科技发展的咽喉。 然而这个“宝贝疙瘩”的全球分布极不均衡。 全球已探明的氦气储量中,美国就占了171亿立方米,占比超过35%,其富氦天然气田中的氦含量可高达7%,开采起来既轻松又便宜。 2022年,国际氦气价格一度暴涨30%,美国几家主要供应商实施定量配给,连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医疗配额都被砍掉一半,导致急诊患者被迫转院。 自家人的安危尚且如此,对别国更不必说。 同年,美国联邦氦气储备设施的一次故障,就引发了全球10%的产能中断,直接导致中国一家芯片代工厂延迟交付了价值2.3亿美元的订单,这种被人牵着鼻子走的滋味,着实难受。 面对这种几乎被“将军”的局面,中国难道只能任人宰割吗?几十年前,我们曾被戴上“贫油国”的帽子,后来大庆油田的发现让世界刮目相看。 相似的剧本,如今在氦气领域再度上演。当所有人都认为中国的氦气资源品位低、开发难、注定要依赖进口时,一场无声的逆袭正在地下深处和实验室里悄然进行。 转机出现在近几年。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宣布,经过新一轮的找矿行动,全国新增了高达40.7亿立方米的氦气探明地质储量!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 它相当于全球年消费总量的4.3倍,直接将我国氦气的保障年限从岌岌可危的3个月,延长到了相对从容的12.8年。在内蒙古的苏里格、重庆的涪陵等地,一个个世界级的氦气宝藏被唤醒。 找得到,还要能用得上、用得好。过去我们面对天然气中不足0.1%的氦气含量束手无策,视之为没有商业价值的“鸡肋”。但中国的科研人员硬是上演了“点石成金”的奇迹。 中国石化在重庆,利用自主研发的膜法分离技术,成功从工厂的尾气中“筛”出了纯度高达99.999%的“工业黄金”。 更令人振奋的是,煤炭科工集团在甘肃窑街,全球首次实现了从含氦煤层气中提取高纯氦气的产业化,不仅纯度达到了惊人的99.9999%电子级标准,更是攻克了从仅有0.008%超低浓度氦气中进行工业化提取的世界级难题。 这还没完。在宁夏盐池,采用“低温精馏+深冷纯化”工艺的高纯氦气项目,首次实现了氦气液化设备的全链条国产化,彻底摆脱了对进口设备的依赖。 为了给这来之不易的战略资源安个“家”,中国石化还在四川盆地4500米的地下深处,建成了世界首座深部咸水层储氦库,其1.2亿立方米的年调节能力,相当于全国年需求量的60%,为国家储备了充足的“底气”和“安全垫”。 当“开采—提纯—液化—存储”这一整条产业链被彻底打通,曾经的“卡脖子”清单,正被我们一项项地通关。 如今,使用国产高纯氦气后,我国量子实验室的超导量子比特相干时间提升了20倍,向着实用化迈进了一大步;中芯国际的14nm产线晶圆缺陷率大幅降低,成本和产能得到优化。 长征火箭的发射成本也因用上国产氦气而显著下降,再也不用担心“临射前断气”的风险。 这场逆风翻盘,不仅让中国挺直了腰杆,也悄然改变了全球的博弈天平。 卡塔尔能源公司主动提出与中方共建液化工厂,俄罗斯也希望引进中国的低品位氦气提取技术。 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计划在2025年推出氦气期货合约,预示着中国将从一个被动的价格接受者,转变为全球氦气定价的重要参与者。 从陆地到深海,我们的勘探脚步仍在前行;从被动挨打到主动出击,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正是在这一次次突破核心技术、将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奋斗中,铺就而成的。 信息来源:我国“黄金气体”氦气勘查实现重大飞跃:2025/4/23 9:46:42 来源:新华社CNML文字
中国又悄悄关上了一扇更要命的门!在稀土还未撕完的时候,中国又加紧了另外一出口,而
【25评论】【6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