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反卫星激光武器研发获重大进展,香港《南华早报》7月25日报道,由吴海信教授领

雪声和弦 2025-07-28 18:47:04

中国反卫星激光武器研发获重大进展,香港《南华早报》7月25日报道,由吴海信教授领导的中国科学家团队研制的这颗直径60毫米的钡镓硒(BGSe)晶体,可不简单——它能像“能量翻译官”般,把短波红外激光转成中远波,穿透大气层的“天窗”;更狠的是,它扛得住每平方厘米550兆瓦的激光功率,损伤阈值直接碾压现有军用晶体一个量级。 激光武器的瓶颈之一就是如何减少能量损耗,过去由于大气层的干扰,很多激光在发射出去之前,能量就被削弱了一大半。 这款新晶体,不但能把激光“翻译”成更适合传输的波段,还能承受高达每平方厘米550兆瓦的功率,这是什么概念?简单说,抗毁能力提升了一个量级,相比现有的军用晶体,耐用性、稳定性大大增强。 这项研究的难点不光在材料本身,更在于整个制造过程要求极其严苛,从原材料的纯度、温控的精度,到晶体的生长时间,每一个环节都得严格把关。 一颗高质量的晶体从开始生长到最终冷却,大概要耗费一个月时间,期间不能有一丝氧气进入,也不能让温度波动超过控制范围,否则前功尽弃,科研团队用了十几年的积累,才把这个工艺稳定下来。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关键材料,激光武器的可靠性才真正具备实战条件,过去大家总觉得激光只是“看着强”,真要用于实战还差不少。 现在随着材料难题的突破,地面激光系统瞄准天上目标不再是科幻,特别是面对低轨道卫星,这种系统如果搭配精准控制装置和目标识别系统,完全有可能实现定点干扰甚至击毁。 不少人把这次突破看作是中国反卫星能力迈向新阶段的标志,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积累由来已久,从早期的导弹拦截测试,到现在激光系统的稳步推进,都是按照既定节奏一步步走下来的,只是这一次,借助这颗晶体,技术门槛又被提升了。 它不仅适用于军事用途,也具备广泛的民用价值,比如红外成像、导弹识别、深空探测等领域,都有可能用上它。 这项进展背后的意义,也不只是一次科研成果的展示,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太空领域早已成为各国博弈的新焦点,一些国家不断推动空间部署,试图在高轨和低轨都建立绝对优势,中国必须提前布局,不能等对方技术成型后再被动应对。 拥有激光反卫星能力,就等于在关键时刻具备了点穴制敌的手段,即便不真的开打,这种能力本身就是战略威慑。 有人可能会问,这是不是意味着太空战争越来越近?强大的技术不是为了挑起冲突,而是为了防止冲突,拥有掌控力是维护和平的前提,如果没有可靠的反制手段,任何外部压力都会变成现实威胁,一旦具备技术优势,谈判、博弈、管控风险时才更有底气。 未来这项技术会走到哪一步,还要看后续的系统集成与实战测试,但可以肯定的是从材料到系统,中国已经有了自己的底气,在这一领域的话语权正逐步从沉默转向主动,而每一次看似不起眼的技术突破都是未来安全格局中的关键一环。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0 阅读:48

猜你喜欢

雪声和弦

雪声和弦

雪声和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