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顺治帝入关之前,宗室成员的数量已经逐渐增加,尽管当时的宗室爵位制度还没有完全完善。面对相对较少的闲散宗室,朝廷依然能够将其纳入八旗,安排他们去效力。然而,到了清朝中期,特别是乾隆朝时,宗室成员的数量急剧上升,许多宗室成员由于缺乏爵位和官职,成为了无所依靠的闲散人员。到了乾隆时期,京城内的闲散宗室人数已经超过了七百人之多。
康熙帝的子嗣众多,尤其是他的孙子辈,人数达到了133人。到了曾孙辈,数字甚至突破了300人,而到了玄孙辈,人数就更为庞大,达到了600多人。仅仅是在康熙这一支宗室中,庞大的数量就已经让人吃惊,更不用说其他分支的宗室成员了。面对如此庞大的宗室族群,越来越多的成员没有爵位、没有官职,失去了生活来源,甚至有些沦为流浪人员,行乞于京城的大街上,受到百姓的轻视与排斥。
在乾隆时期,虽然闲散的宗室人数尚不算非常多,但这已经对社会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同时,这也让皇家颜面尽失,毕竟清朝是一个以皇权为核心的帝国,宗室成员理应享有一定的尊贵地位。为了维护皇家形象,乾隆四十七年,乾隆帝下旨,所有的闲散宗室成员都必须授予四品顶戴,隶属于四品武职,并享有相应的俸禄。此举一方面是为了恢复皇家尊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消除社会上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值得注意的是,乾隆帝特别强调,如果宗室成员没有自尊自爱之心,即使是四品顶戴和俸禄的待遇,也有可能被剥夺。由此可见,只要作为一个普通的宗室成员,就能安享四品俸禄,过上较为安稳的生活。
这个举措虽然显得较为宽厚,但相比普通的士人,宗室成员的待遇依然要好得多。例如,一个经过十年寒窗的进士,进入官场后,获得的职位可能只是七品知县,而这些闲散宗室仅凭身份便能直接获得四品俸禄,待遇远胜一般的士子。尤其是家中有多个男丁的宗室家庭,四品俸禄的总和往往相当可观。
清朝授予爵位的途径有很多,其中最常见的两种是承袭和世袭。承袭意味着继承祖上的爵位,但通常会递降一级,而世袭则是拥有铁帽子王特权的宗室成员,爵位在每一代之间得以保持不变,世代都享有同样的俸禄。通常,皇帝的直系三代最为容易获得爵位,而康熙皇子的嫡系后裔也往往会被优待。在一些特殊时刻,如皇帝亲政或宫廷大庆时,也会对一些宗室成员进行额外的赏封。
对于宗室成员而言,想要通过“考封”来获取爵位的难度稍微大一些。考封通常是由宗人府组织,考试项目包括骑射、翻译等,成绩优异者可以获得相应的爵位。这也要求宗室成员要有一定的上进心和才能。
清朝的爵位体系相当复杂,一共有十二个等级,其中既包括了“入八分”的爵位,也有“未入八分”的爵位。入八分的爵位包括亲王、亲王世子、郡王、郡王世子、贝勒、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等。而未入八分的则包括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和奉恩将军等。这些爵位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其享有的俸禄和社会地位上。
在清朝的制度中,亲王、亲王世子等爵位属于超品级,即其地位和朝廷的正式品级无法直接对等。至于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等,品级从正一品到正四品不等,且他们的俸禄有差异,但其他权利方面差别不大。在这些将军中,又分为一等、二等、三等。值得一提的是,在清朝入主中原之前,甚至连一个辅国将军的爵位都拥有非常高的地位和权力。然而,经过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的不断改革,宗室爵位的权力逐渐被削弱。这是因为皇权至上,任何可能威胁到皇帝权威的因素都必须加以限制。最初,清朝设立爵位和赋予权力,主要是为了实现全国的大一统,巩固清朝统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皇帝为了确保自己的权威,开始逐步削弱宗室成员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