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明猜中了,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福特级航母的未来,美国耗资百亿建造的核动力航母,最后却成了“烂尾工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故事要从福特级首舰“杰拉尔德・福特”号说起。这艘2017年服役的航母,造价高达130亿美元,却在关键系统上暴露出致命缺陷。其引以为傲的电磁弹射系统(EMALS)设计目标是每4166次弹射才允许一次故障,但2020年实测数据显示,每181次弹射就会出现一次故障。 更严重的是,这套系统的储能模块能量损耗高达35%,而中国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系统损耗仅为5%。水兵们私下吐槽,每次弹射都像“拆盲盒”,担心战机直接被扔进海里。 电磁弹射的问题并非孤例。福特级的先进阻拦装置(AAG)同样状况频出。这套采用水涡轮技术的系统,理论上能更精准控制战机着舰,但实际测试中涡轮磨损严重,软件还时不时“抽风”。 2019年美国国会报告直接批评它“技术成熟度不足”,建议别让它承担关键任务。更要命的是,福特号仅安装了三条拦阻索且无备用系统,若中间一条出故障,飞行员着舰难度直接翻倍,每次降落都像在赌命。 武器升降机的问题更是令人大跌眼镜。福特号设计了11台全自动武器升降机,本应在三分钟内将弹药从仓库运至甲板,结果2017年服役时仅有2台勉强能用,水兵们不得不依赖人力搬运,效率甚至不如二战时期的手摇电梯。 原来,设计公司为节省空间,将电机塞进密闭井道,甲板温度一旦超过60℃,电机就会自动死机。修复工程一直拖到2021年才基本完成,比计划整整晚了四年。 这些问题的根源,正是马伟明院士曾指出的“技术冒进”。美国在福特级上一次性堆砌了电磁弹射、先进阻拦装置、全自动武器升降机等13项未经充分验证的全新技术,试图通过“跃进式发展”保持领先,却忽视了技术成熟度的重要性。 而中国在电磁弹射技术上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策略:先在陆地搭建1:1电磁弹射轨道,利用几十吨重的配重车进行连续三年测试,将故障率压缩到千分之三才正式装船。福建舰在2025年海试时,歼-15连续飞行三十架次且零失误,验证了技术的可靠性。 马伟明团队研发的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更是从根本上解决了美国技术路径的缺陷。美国采用的中压交流系统存在严重的电磁干扰问题,导致弹射时无法开启雷达,整艘航母瞬间“失明”。 而中国通过超级电容储能技术,不仅将电磁干扰控制在极低水平,还实现了弹射一次仅需34度电的惊人效率,相当于十几块钱的电费就能完成相当于40个中型发电站瞬间释放的功率。 这种技术突破,让中国在常规动力航母上成功应用电磁弹射成为可能,而美国却因技术路径的限制,至今未能在常规动力航母上实现类似突破。 面对福特级的困境,美国海军不得不给出最后的期限。五角大楼曾在2024年下达命令:“如果到2025年底问题没有解决,就送法院见!”但截至2025年7月,首舰的问题依然存在,二号舰“肯尼迪”号交付时间从2025年7月推迟至2027年3月,三号舰“企业”号更是延期至2030年。 这直接导致美国海军现役航母数量可能从11艘降至10艘,出现自冷战以来罕见的“缺舰”现象。更严重的是,这种技术困境正在影响美国的全球战略布局——尼米兹级航母陆续退役,而福特级却无法及时补位,迫使美军不得不延长其他航母的部署时间,甚至超期使用老旧舰艇。 对比之下,中国的航母发展之路显得稳健而高效。从辽宁舰的改装到山东舰的自主建造,再到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突破,中国用13年时间完成了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 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系统不仅故障率控制在0.3%以下,还能轻松弹射歼-35等五代机,其综合性能已全面超越福特级。更具前瞻性的是,福建舰的电力系统预留了升级空间,未来可搭载激光武器或电磁轨道炮,进一步提升作战能力。 马伟明院士的预言之所以成真,正是因为他看透了两种科研哲学的本质差异。美国的急功近利,让福特级成为技术冒险的牺牲品;而中国的厚积薄发,使福建舰成为稳步推进的典范。 如今,当福特号在北极圈的寒风中“趴窝”,福建舰却在西太平洋上稳步迈向服役,这不仅是技术的较量,更是发展理念的分水岭。随着中国第四艘航母建造计划的启动,这场关于航母未来的竞赛,正朝着更深远的方向延伸。
马伟明猜中了,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
天天纪闻
2025-07-28 17:13:46
0
阅读: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