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台海巡航再升级,马英九摊牌,大陆若要武统,台岛不接受

青柠大脑洞 2025-07-28 16:52:52

马英九,曾经主张两岸和平相处,强调避免冲突。但最近他的表态发生了变化,他明确表示不接受通过战争来实现统一。这与他过去的言论有所不同,意味着他的政治立场和思考方式已经发生了改变。

近年来,解放军的军事活动在台湾周围越来越频繁,尤其是在空中和海上。以往,解放军的飞行活动偶尔才会出现在台湾的“识别区”,而现在几乎每天都能看到解放军的飞机飞过。这种频繁的军事活动令台湾防空系统面临巨大压力。仅在马英九发表讲话的几天前,解放军就派出了58架飞机和9艘舰艇,这种规模的活动在一天之内还是最多的。像TB001这样的无人机,更是24小时不间断地飞行,它带着各类先进武器,反复盘旋,迫使台湾的防空系统持续运转,极为消耗体力和精力。

与此同时,山东号航空母舰的到来也让局势更为复杂。来自舰上的J-35隐形战斗机和远程导弹系统,如DF-17,都让台湾处于一个极其危险的环境。海、陆、空三维作战的战略布局让台湾海峡仿佛被一个无形的铁桶所包围,几乎无处可逃。有声音认为,美国是台湾的后盾,或许台湾可以依靠美国来对抗中国的压力。但从目前来看,解放军的军事部署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表演,目的就是让马英九和台湾的民众意识到,他们不仅仅是在和平时期,也时刻处于战争的威胁之下。

对于马英九而言,他曾提出的“三不政策”(不统一、不独立、不战争),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曾被视为一种政治智慧。然而,随着两岸局势的变化,这个政策如今已经显得不合时宜。尤其是近几年,台湾的主流政治力量逐渐倾向于反对统一的立场。特别是在赖清德上台后,提出了“两个国家论”,这一言论触碰了两岸关系的敏感红线,进一步加剧了两岸分歧。

马英九虽然依然坚持自己过去的立场,但这种坚持逐渐变得力不从心。台湾社会,尤其是年轻一代,对马英九的旧观念反应冷淡,许多人甚至连“中国”这个词都不愿意听见。最新的民调显示,支持马英九立场的人越来越少,而赖清德在“不接受打仗统一”这一议题上的支持率却不断攀升,显然这已成为当前台湾社会的主流声音。

马英九此时面临两难的抉择:是继续坚持自己的旧有立场,还是适应时局,调整自己的政策和言辞。从他最近的讲话来看,马英九选择了第三条路——他依旧坚定地坚持自己的观点,尽管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这种做法的好处或许是保持了他的政治骨气,但也可能让他逐渐与时代脱节,变得越来越难以获得台湾民众的认同。这就像在市场上,摊贩即将收摊,而有人仍在主张“大家退一步”,这种行为显得既不聪明,也不成熟。

回顾历史,美国曾向台湾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七舰队也曾长期巡航于台湾海峡。但即便如此,早期的蒋中正并未公开提出“建国”的言论,因为他清楚认识到,台湾与大陆本就同属一个国家,“收复大陆”虽然听起来雄壮,但无意间也承认了“一国两制”的存在。

然而到了马英九这一代,他的言辞发生了变化。他不再提“收复大陆”,而是明确表示“不接受统一”。这种表面上看似温和的立场,其实潜藏着更为深远的风险。它传递出一个信息:台湾应该始终保持现状,不论两岸关系如何发展。与蒋中正的“大中华”思想不同,马英九似乎只关心台湾本身的利益,而忽视了两岸统一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

目前,中国大陆的国力已经大幅增强,经济和军事力量位居全球前列。与此同时,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也变得模糊,不再像过去那样清晰地站在台湾一方。面对这种新的形势,马英九的坚持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这不仅反映了台湾岛内部分人群体的想法发生了变化,也体现了政治人物的立场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为,台湾应该单独行动,远离大陆。

而另一方面,“与大陆对立”的立场也成了岛内选举的一个重要策略。通过煽动民族情绪,部分政治人物和政党可以利用对立的局面来巩固自己的选票支持,维持自己的权力。无论是马英九的“三不政策”,还是现今的“保持现状”,这些政治语言背后,实际上都透露出台湾内部深刻的分裂和矛盾。

对于中国大陆来说,无论台湾内部如何动荡,推动台湾独立的言论和行动绝对不会被容忍。中国坚定捍卫“一个中国”的原则,任何企图分裂国家的行为都将遭到坚决的反对。这一立场不容妥协,也没有任何退让的空间。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