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对岸的一幕,台当局咬紧牙关,“割肉换血”为谋独不择手段

磨时的艺术 2025-07-28 16:52:21

台当局近期做出了一项大手笔决策,宣布采购4.8万架无人机,甚至计划到2027年之间,总数将达到近5万架!这一行动的规模和气势让人不禁怀疑,是否台湾真的要将全岛打造成一个巨大的“无人机主题公园”?从计划的招标文件来看,台当局的目标是到2028年,台军的无人机数量将突破5万架的大关,完全依托这一“无人机海”战术,似乎要打造出一支完全由无人机主导的现代化军队。这一切的背后,不难看出,台方受到乌克兰战场上“无人机小飞机大作为”的启发。曾几何时,在俄乌冲突的初期,谁能预料到一架四轴无人机,只需绑上一些手榴弹,便能轻松摧毁一辆坦克?台当局显然对这些视频津津乐道,越看越激动,最终决定效仿:“我们也要搞!”然而,讽刺的是,台方采购清单上的“甲式”到“戊式”无人机,十之八九都是中国大陆生产的。这种拿着对手制造的装备去想要“打败”对手的行为,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简直是“拿弹弓去对抗导弹”的自信。

更为可笑的是,大陆早已不再使用这种“入门级”装备,解放军目前已经运用了更为智能的无人机系统,这些无人机具备自动组网和集群作战能力。而台当局的这些“早期产品”,对比之下简直就是小儿科。事实上,台当局的无人机采购清单就像是翻到了2020年版本的产品手册,依旧满足那些已经过时的标准。台军采购的“甲式”小型多轴无人机,计划采购量高达3.4万架,尽管其遥控距离仅为6公里,这与一些国产民用无人机的技术水平相当。再看“戊式”垂直起降机,要求能够抗5级风,大陆的许多生产厂商早就能提供十几种相应的现成解决方案。而最令人啼笑皆非的,还要算是台当局所设定的性能标准:“滞空2小时”就敢称为“中型固定翼”,而100公里的遥控距离也敢拿来当作“高端货”。而实际上,大陆的民用无人机早已将这些参数甩得远远的。深圳的一家代工厂,分分钟就能给你生产出更为先进的型号。

除此之外,台当局设定的交货时间也非常耐人寻味——2026年才开始交货。这可就有些令人发笑了,因为无人机技术的更新迭代速度甚至比手机更快,台方的这批无人机一旦交付到台军手中,恐怕大陆的反制系统早就升级到第八代了。

而提到大陆的反无人机能力,这才是台方真正的“噩梦”。解放军的无人机反制手段早已进入了高技术时代。去年在珠海航展上亮相的“寂猎”激光防空系统,能够在800米外烧穿5毫米厚的钢板;而解放军电子战部队所装备的“灵鹊”干扰系统,专门针对商用频段进行精确打击,轻松实现“降维打击”。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解放军的蜂群无人机技术。在去年的演习中,128架自杀式无人机协同作战,突破防线的场面令人震撼。显然,台当局还没有意识到,自己采购的这些“入门级”无人机,在解放军全面系统化的防空网络面前,根本不值一提。俄乌战场上那些土制无人机,在解放军强大的防空体系面前,根本连个“开胃菜”都算不上。解放军的防空雷达甚至能捕捉到巴掌大的航模,更别提这些带有军用载荷的商用无人机了。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台当局一方面高喊着“去中化”,但在招标文件中,却明确表示“允许使用大陆产核心零部件”。最近岛内网友还揭露,所谓的“台制”无人机,其飞控芯片竟然是深圳某企业的产品。这一切似乎在暗示,台当局所“独立”制造的无人机,实际背后可能充斥着大陆的技术支撑。而且从现实角度来看,这5万架无人机还未出厂,控制后台的访问权限,恐怕早已掌握在其他力量手中。

台当局这一轮的无人机大采购,虽然大手笔,但似乎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与大陆的差距,反而做出了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决定。从采购的技术水平到交货时间,再到反制能力的差距,台方在无人机领域的种种举动,注定只是表面功夫,能否真正发挥作用,恐怕依旧是未知数。

0 阅读:9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