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的湟鱼泛滥成灾,为何无人敢吃?一位50多岁的老渔民告诉我:青海湖里有12.03万吨湟鱼,随手就能捕捞到,但当地人就是不吃,这是为什么呢? 湟鱼体型修长,背部灰褐,腹部灰白,能在含盐量12~13‰的湖水中活得自在,它不但是青海湖生态的核心,还撑起了“水—鱼—鸟”的生态链,吸引无数水鸟来此繁衍。 湟鱼的繁殖很有意思,每年5月到8月,它们从湖里游到上游的淡水河产卵,卵黏在河底石头上,孵化后小鱼再顺流回到湖中,这番洄游景象令人震撼,但湟鱼长得慢,十年才一斤重,种群恢复很不容易。 上世纪60年代青海闹饥荒,粮食紧缺,湟鱼资源量高达32万吨,捕捞成了救命手段,可惜好景不长,50到70年代,过度捕捞和工业化拖网让湟鱼数量暴跌,到保护初期只剩不到1000吨差点灭绝,这敲响了警钟,湟鱼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还进了濒危物种名录。 为了救湟鱼青海从80年代开始多次“封湖育鱼”,2021年启动了第六次禁捕,覆盖夏季洄游和冬季冰封期,这些措施很见效,湟鱼数量恢复到10.85万吨,翻了42倍,可严格的禁捕也意味着,非法捕捞、加工或卖湟鱼都会被重罚。 2018年,有人因在网上发烹煮湟鱼的视频被罚了7000元,所以,尽管湟鱼多得像“泛滥”,当地人也不敢随便碰。 湟鱼肉质细腻营养丰富,绝不难吃,中国人啥都能做成美食,湟鱼的烹饪难度自然不在话下,那为啥没人吃? 法律摆在那湟鱼是保护动物,捕捞和食用都违法,罚款甚至坐牢的后果让大家不敢冒险,青海湖又是旅游热点,渔政执法很严,水陆联合检查常年不断,非法捕捞几乎没空子可钻。 当地人的生态意识变了湟鱼不只是鱼,它是青海湖生态的支柱,如果湟鱼没了,水鸟没吃的,湖里藻类可能疯长,整个湖就可能变成“死湖”。 几十年的保护宣传深入人心,当地人把湟鱼看作生态象征,不是食材像一些环保人士,几十年来救助湟鱼、恢复湿地,用行动守护这份生态责任。 还有文化因素,湟鱼的顽强生命力和洄游奇观被当地人视为自然奇迹,有些人叫它“神鱼”,不愿吃以示尊重,这跟藏族文化里的生态崇拜也有点呼应,湟鱼的“不可食用”形象就这样形成了。 湟鱼数量恢复是保护的胜利,但“泛滥成灾”有点夸张,12.03万吨看着多,可跟历史最高32万吨比还差不少,湟鱼长得慢,生态地位又特殊,保护政策短期内不会松。 未来,湟鱼保护还得面对新问题,旅游业火了非法捕捞的隐性压力不小,有些游客好奇想买湟鱼,黑色市场屡禁不止,气候变化和高原湖泊的脆弱性也可能影响湟鱼的生存环境,保护湟鱼需要在执法、教育和科研间找平衡。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长期饭票没了!”6月28日报道,陕西,一大妈上山砍柴时,竟发现两只“傻狍子”,
【351评论】【247点赞】
10xxx88
那就人工养殖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