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前外长杨文荣表示,在东南亚,没有国家想让中国成为敌人,但也没有国家想让中国

墨香染时光 2025-07-28 14:06:40

新加坡前外长杨文荣表示,在东南亚,没有国家想让中国成为敌人,但也没有国家想让中国太靠近,因为中国太大了,如果距离中国太近,就会失去独立自主。所以在东南亚,有一种平衡大国关系的深层本能。 这种纠结在半导体产业里最明显:一方面,中国成熟的芯片供应链是他们离不开的“饭票”;另一方面,美国的技术封锁和投资诱惑又让他们不得不留一手。 就拿越南来说,这几年成了半导体投资的香饽饽。英伟达前脚刚砸了2.5亿美元建厂,后脚就跟中国企业签下芯片封装订单。 为啥?越南自己没技术,只能把中国生产的芯片买来加工,再转手卖给美国。这种“左手倒右手”的买卖,既赚了加工费,又避免被美国制裁牵连。但越南心里清楚,要是哪天中国断了原材料,他们的半导体工厂立马就得停工。 马来西亚更绝,一边让英特尔砸70亿美元建芯片基地,一边跟中国签RCEP协定。他们的半导体产业就像个“混血儿”:美国提供先进的晶圆制造技术,中国供应封装测试设备。 最典型的是英飞凌在马来西亚建的碳化硅晶圆厂,设备从德国进口,原材料却得从中国买。这种“技术靠美国,供应链靠中国”的模式,让马来西亚成了中美都不敢得罪的香饽饽。 新加坡玩的是更高明的平衡。这个弹丸之地既是美光、台积电的亚洲总部,又是中国半导体企业出海的跳板。新加坡政府心里明白,要是只抱美国大腿,中国市场的红利就吃不到;要是全押中国,美国的技术封锁立马就能卡死他们。 所以他们搞了个“双轨制”:允许美国企业在本地设研发中心,同时给中国企业提供自贸区优惠。结果就是,新加坡成了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中转站”,中美两边的货都得从这儿过一手。 这种平衡术背后,藏着东南亚国家的生存智慧。他们太清楚自己的短板了:论技术,比不过美国;论市场,离不开中国。就像泰国,虽然一心想打造车用半导体产业链,但核心的功率芯片还得从中国进口。没办法,只能拉日本企业来建厂,用日本的技术换中国的市场。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操作,说白了就是不想把鸡蛋全放进一个篮子。 不过,这种平衡也不是没代价。越南最近就碰到麻烦了:美国要求他们减少对中国半导体设备的依赖,可本地工程师数量只有需求的零头,技术工人缺口巨大。没办法,只能偷偷从中国挖人,结果被美国抓住把柄,差点丢了“友岸外包”的资格。马来西亚更头疼,虽然英特尔和英飞凌的工厂建起来了,但电力供应和产业链配套跟不上,最后还得找中国企业帮忙建变电站。 说到底,东南亚国家的这种平衡术,本质上是小国在大国夹缝中的生存之道。他们心里比谁都清楚:中国的市场是“甘蔗”,甜但容易粘牙;美国的技术是“辣椒”,辣但能开胃。只有把甘蔗和辣椒混着吃,才能既填饱肚子又不失滋味。

0 阅读:0
墨香染时光

墨香染时光

阳光明媚 我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