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富马斯克,一针见血指出“中国教育”的弊端,振聋发聩:”不是中国学生不聪明,也不是物理太难学,是你们的教学方法出了问题!” 2015年清华大学的一场对话里,埃隆・马斯克的一番话像块石头砸进了平静的湖面。 当时物理系的一位院士正感慨,学生们都认为物理过于困难,怎么样都无法学好。 台下的马斯克当场反驳,这不是学生的问题,也不是学科本身有多深奥,是你们的教学方法出了岔子。 马斯克觉得,物理这门学问本身藏着太多美妙,可现在的课堂愣是把它变成了公式的堆砌。 学生天天背定理,刷题,却从没琢磨过“这公式为啥是这样的”,时间长了,谁还有劲儿学? 就算能考高分,对事物的探索欲也早被磨没了,“高分低能”也就不奇怪了。 其实不光马斯克这么看,杨振宁也说过类似的话。 他注意到,美国的孩子三四岁就开始接触生活里的科学常识,玩水时看东西浮起来,拆玩具时看齿轮怎么转,这些都是最朴素的物理化学启蒙。 可咱们这儿呢,大多要等到初中才正式开物理课,正好错过了科学启蒙的最佳时候。 这就像种树,该扎根的时候没好好浇水,后面再怎么使劲,根也扎不深。 马斯克敢这么直言,自有他的道理。 他自己学东西就从不用课堂那套法子,全靠俩招,使劲看书,动手做实验。 在他眼里,看书就是跟历史上最聪明的人聊天,能摸到他们思考的脉络。 动手做了,才能真明白对错。 他的成长路也挺特别,在大学时一年就修完了两年的课,之后又转头去学物理,就为了弄明白宇宙咋回事,现实是怎么构成的,生命的本质是什么。 凡事都要追根究底,打破常规找根本,这股劲儿让他觉得连人类移民火星这种听起来像梦的事,“肯定能成”。 所以他看教育,也带着这股较真劲儿。 改教法其实没那么难,关键是回到兴趣和实践上。 重点是让孩子明白公式背后的道理,而不是把公式当成必须背下来的咒语。 想弄明白内燃机怎么转,亲手拆开一台比听十节课都管用。 想懂浮力,蹲在河边看鱼游、扔块木头试试,比背公式直观多了。 高分或许能赢一时,可真能让人走远的,是打心底里的兴趣和实实在在的动手能力。 可现在的物理课,常常跟生活拧着来。 在网上讨论的时候,有一个高中生分享了他的故事,就可以当做非常典型的例子。 他说物理课上,老师翻来覆去讲电动机的两种接法,讲了上百遍,班里大半同学还是晕乎乎的。 后来去他去工厂实习,带他的师傅拿出几个电机,只是简单讲了一下接法,大伙儿一眼就看明白了。 现在不少物理老师,备好课就照本宣科,学生学不会也没关系,反正可以补课。 只要能够下功夫去读去背,记下各种问题的固定解法,就算是一点也没了解,也可以考出差不多的分数。 至于学生会不会累垮,好像没多少人真当回事。 一天到晚刷题,无效的题海战术和死记硬背,不光压垮了学生的身体,还容易教出一堆“书呆子”。 现在好多大学生毕业就失业,这时候真该好好想想,咱们总说大学普及率多高,可这普及率如果换不来真本事,又有啥用呢? 教育部门最近也在想办法,想让学生多些从现实生活中获取知识的机会。 可眼下好多学校还是老样子,考试只认标准答案。学生学得累,老师好像也没太多责任,反正最后看分数就行。 一边是马斯克说的“点燃一把火”,一边是课堂上冰冷的公式和试卷上的标准答案。 一边是拆台机器就能懂的原理,一边是讲了百遍还迷糊的课本。 物理课到底该怎么教,怎么才能让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留住那份对世界的好奇,或许真该停下脚步,好好琢磨琢磨了。 就像马斯克说的,把物理的美妙讲出来,让学生觉得物理其实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有着对物理学习的动力,比什么都重要。
招收外籍考生竟然不需要笔试,清华大学把门槛降低到了尘埃里。有中国家长听到这个消息
【13评论】【3点赞】
小倩
国外反动派能搞什么好教育,能让你们学就不错了。看看满清,都让你们做文盲
道一
好了吧!你们的没问题!就你们的优越?!谁不知道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