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天了,大学学费暴涨,什么信号?
2025年夏天,大学标志性的“5000元时代”已经宣告结束,大学学费或将迈入“万元时代”。
据多家媒体报道,全国多所高校陆续上调学费,平均涨幅约10%,一些省属高校如云南师范大学、石河子大学、新疆大学,涨幅在500–2000元之间;
民办高校涨得更猛,上海中侨艺术类本科学费年费4.3万元,南京传媒学院播音专业上涨1万元,总价直逼5万(搜狐网)。
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差不多是二三线城市普通职工半年到一年的工资。
为什么学历在贬值,学费却在升值?大学学费突然猛涨,什么信号?
在很长的时间里,中国的大学其实是太“便宜”了。
虽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福利”,但它却长期享受着 “类公共福利”的地位:
公立高校超六成经费来自政府,学费20年几乎没涨,远低于实际培养成本。1985年以前,中国大学几乎全由财政兜底,大学生不仅不用交学费,还有奖学金,毕业就分配,被称为“天之骄子”。那一年,全国普通本科毕业生不到129万人,博士还不到1000人。
如今,大学这种“公共福利”的角色,却在悄悄退出舞台。
转折出现的背景,是大学生数量的爆炸式增长。
从1999年开始,高校连年扩招,升学率从4%飙升到近60%,大学从“精英教育”变为“全民高等教育”。大学生人数从1999年的150万人,到2025年的1222万人,翻了近八倍。
与此同时,大学也变成了一个庞大的“资金黑洞”,财政负担急剧上升。
2025年教育部的高教拨款为1143亿元,比2024年预算执行额还下降了约4.7%(教育科研网)。这意味着,在毕业生数量再创新高、民办学校扩张迅猛的当口,中央财政对高等教育的“蛋糕”反而变小了。
压力开始向下游传导。部属高校尚有余地,但省属、市属高校正面临经费吃紧,教学预算越来越依赖学费维持。
一位高校财务处人士直言:“有些专业的培养成本,不涨价根本活不下去。”
随之而来的,是整个体制的默契转身。
2025年,全国已有20多个省份上调高校学费,平均涨幅10%–15%,部分地区如上海、四川、吉林涨幅甚至达20%–35%。
贵州大学将本科专业学费从5000元上涨至6500元,涨幅30%;
云南大学从4200元涨至6000元;
北京工业大学则逼近9000元;
与此同时,民办高校甚至年花费突破4万元。
对比之下,城镇居民202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49,302元,乡镇居民为19,605元(国家统计局)。
(图源:国家统计局)
也就是说,一个孩子一年的大学学费,足以掏空一个普通家庭全年工资。
当学费涨价潮来袭,公立高校、民办高校,都不约而同选择涨价补缺口,甚至跑马圈地。
一些民办学校的生意经,靠的不是科研教学,而是“扩招+高价+低成本”的熟练公式。
数据显示,全国高校总数超3000所,其中民办高校764所,占比四分之一。这些民校背后多为盈利性教育集团:
中教控股2022年营收47.5亿元,净利润18.4亿元,利润率38.7%;
宇华教育营收23.8亿元,净利润率高达47.2%。
这个回报率,远超多数制造业公司,直逼互联网企业,就算放在A股也是“白马股”了。
对于民办学校来说,一个学生四年下来十多万元的投入,简直成了“稳定的现金流”。
相比之下,公办高校涨价则更多属于“自救”。
如果把大学想象成一家自负盈亏的“企业”,更能很好理解——资产要盘活,服务要承包,学生要变现。
广东财经大学2024年选择将自营食堂全部外包,仅此一项就节约1,840万元运营成本。陕西财经大学也在预算中,将2,000多万元投入到校园物业、安保等环节的市场化承包。
这些只是“开源节流”的初级操作。更深一层的动作,是大学开始将“资源”当成产品卖:
图书馆、体育馆、停车场按小时计费;
图书资料按“借阅配额”分级收费;
“成人教育”“继续教育”“非学历证书项目”变成利润来源;
建科技园区、产业集团,搞项目、签合同、拿地建楼;
最夸张的是,有高校已经开始将图书采购、招生推广、专业运营都交给外包公司运作。
现在,连教学楼、报告厅、实验室的命名权也可以“标价出售”:
清华大学通过教学楼冠名筹得超8亿元;复旦管院设“案例室冠名权”,捐赠30万即可永久镌刻姓名。
这早已不是个别高校的“突围尝试”,而是一整套系统性财政与资本逻辑的共同驱动。
当财政不再兜底,大学的“成本”开始一层层转嫁到学生和家庭头上;而当教育资源被打包进入资本逻辑,大学就成了对学生家庭的一次“结构性融资”。
大学曾经是命运的分水岭,如今是价格划开的断层线。
曾经上大学,是国家培养你;现在上大学,是你要为国家“投资自己”。
大学,正在从“船票”变成“账单”。
糟糕的是,“学历通胀”正在令大学生逐渐失去光环:
202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076万,2025年增至1222万,增幅超14%;
虽然就业率维持在89%左右,但真正进入稳定事业单位的比例不足一半,大量本科毕业生涌入灵活就业、营销、服务行业。
“学历通胀”和“学费通胀”同时袭来,让普通家庭变得进退两难。
麦可思“2023届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应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平均月薪为6050元,高职为4683元,其中57.8%的本科生月收入低于6000元,只有7%“破万”,远低于城市白领的平均起薪线。
与此同时,学生在大学四年的直接支出早已突破10万元大关:
学费+住宿费:以6000–15000元/年计,四年2.5–6万元;
日常生活与教材支出:保守估计4年3–5万元;
部分高校还收取“校企合作”“实验实训”等杂费,年均数千元。
粗略统计下来,轻松破15万。更现实的是:
社科院数据显示,约33%的毕业生从事与专业无关工作;
新浪教育报告提及,仅26%的人表示现工作与所学专业“吻合”;
《2023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调研显示,高达60%以上本科毕业生选择考研或留学,是为“暂时规避就业压力”,且认为“本科文凭不再保值”。
(图源:《2023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
拼尽全力考进大学,出来却只能月薪5000;而支付的成本,早已不是单纯学费,而是整个家庭的时间、金钱与机会成本。
过去的“寒门出贵子”,变成了“中产买安慰”。高等教育的性价比,还配得上“全民投入”吗?
大学学费暴涨,不是一次简单的调价,而是一场无声的分层测试。
当大学悄然退出福利体系,竖起一道“资源定价的门槛”,它就不再属于所有人。留下来的,不仅是“值得上”的人,更是“上得起”的人。
那些在门外徘徊的人,也许还会以为,是自己不够努力。
江南
国内学生涨学费,国外学生给奖学金,要脸么?
用户39xxx78
涨价用来补贴黑留学生[打脸]
阿明
变味了搞钱
曲波
留学的少了自留地里开始想办法割韭菜了!
用户10xxx52
把孩子送去非洲读初中,高中让他皮肤嗮黑,然后考大学的时候叫他报考山东大学回国留学。有两个学姐学妹陪读,还有生活补助费。说不定还能给他自己找几个后妈[捂脸哭][捂脸哭][捂脸哭]
用户16xxx86
贵吗?小小县城封闭式私立初中早都6800了,每个地方都有,大学才那么点学费,远不如人家初中
牧岩
96年公办中专土建已经6800/年,专业红火的贵。现在涨价是财政款没增加,学校支出增加了。
棍子44 回复 07-28 09:28
胡说的吧1100多中专
方 向
学费太便宜了所以学历便值了
我们
钱可能在贬值
用户17xxx22
二十年了,房价涨了十倍,就算回调也有五倍,工资涨了五倍,物价涨了五倍,公办大学学费一分没涨
等待的娃娃
国家补贴了多少不知道吗,正常学费应该一年10万左右,不知道感恩
安静的咸鸭蛋 回复 07-28 21:54
不多,再加十倍。
用户10xxx29 回复 07-28 22:01
你说二十万也随便你啊,关键文凭值不值这个价
sally刘
该关门的关了吧
墙角边的刺猬
这是看着80后的还在要上大学了,继续薅一把不整死80后不摆休。
用户16xxx09
🐏少了🐏毛涨价了 不涨付不起奖学金了
用户10xxx75
教育产业化的后果
用户10xxx21
20年没涨了,涨点正常
陌上花开
主要是钱贬值了
用户85xxx90
学校也产业化了……
豆豆
80后的娃开始上大学了,学费也该涨了
天南地北
2025年教育部的高教拨款为1143亿元,比2024年预算执行额还下降了约4.7%(教育科研网)。中国GDP120多万亿,这合千分之一,教育是大头,投这么少,说不过去![并不简单]
A Man
2000年,公立本科我的学费早已每年3900,那时岂不是更高?那是人均工资才多少?现在应该三万九千才能对应,所以你们咋呼个毛啊???!!!
用户10xxx98
胡们待遇应与工农同
Yearn
学校不叫学校,叫集团。工厂里不叫厂长,叫总经理………
用户10xxx05
工资下降了,学费涨价了,今年失业大多了,连家居老板都跳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