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年,曹云金出走德云社,带走了 19 岁的烧饼。曹云金说:“德云社称收徒弟不收费,但却收了我 8000 块!” 烧饼也说:“我父母卖房供我学艺。” 2002 年,16 岁的曹云金怀揣着对相声炽热的向往,从天津奔赴北京。彼时的他,站在德云社的门前,眼中满是憧憬与期待。 他向郭德纲递上那承载着家庭经济压力的 8000 元,自此开启了在德云社的学艺生涯。 曹云金天赋出众,模样俊朗,又勤奋刻苦,很快便在一众徒弟中崭露头角。 郭德纲对他寄予厚望,倾囊相授,无论是传统段子的精妙细节,还是舞台表演的节奏把控,都悉心教导。 那些年,德云社尚未声名远扬,演出条件艰苦,曹云金跟着师父在小剧场摸爬滚打,一场场演出磨砺着他的技艺,也加深了他与德云社的羁绊。 而烧饼,原名朱云峰,出生在东北的一个普通家庭。父母经营着小生意,虽文化程度不高,却一心盼着儿子能有出息。 烧饼自幼对学习兴趣缺缺,却对相声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热爱与天赋。 每当电视里播放相声节目,他都会目不转睛地观看,随后便有模有样地模仿起来,一招一式,一言一语,竟也学得惟妙惟肖。 父母见儿子对相声如此痴迷,心中虽有犹豫,但爱子心切,最终狠下心,卖掉了家中居住多年的房子,带着全部积蓄,领着烧饼踏上了前往北京的学艺之路。 初到北京,一家三口开启了艰难的北漂生活。为了让烧饼学到真本事,父母四处打听,不惜花费重金,先后为他找了多位老师。 起初是学习快板,接着又涉足杂技领域。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们沉重的打击。 那些所谓的老师,水平参差不齐,烧饼跟着他们学了许久,看似学了不少东西,实则都只是皮毛。 家中的积蓄如流水般迅速减少,父母满心焦虑,却又无可奈何。 就在一家人陷入绝望之际,经一位好心人的介绍,他们得知了郭德纲的大名。听闻郭德纲在相声界造诣深厚,且为人仗义,不少穷苦孩子在他门下都学有所成。 烧饼的父母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赶忙带着烧饼前去拜见郭德纲。郭德纲初见烧饼,看着这个瘦弱却眼神灵动的孩子,心中不禁泛起一丝怜悯,恍惚间仿佛看到了年少时的自己。 在烧饼父母再三的恳请下,郭德纲最终心软,同意收下这个徒弟。 自此,烧饼正式成为德云社的一员。在德云社,他的吃喝拉撒睡皆由郭德纲负责。 郭德纲不仅在相声技艺上传授他精髓,还在生活中对他关怀备至,如同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子一般。 而烧饼也十分争气,尽管生性调皮,但在学习相声时却格外认真,加之他头脑聪慧,对郭德纲所教的内容往往一点就通,一学就会。 在德云社的日子里,烧饼从最初的黑黑瘦瘦,逐渐变得白白胖胖,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在德云社的时光里,曹云金和烧饼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曹云金作为师兄,对烧饼颇为照顾,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都给予了他许多帮助。 两人常常一同排练节目,探讨相声的技巧与表演方式,感情日益深厚,不是亲兄弟,却胜似亲兄弟。 时光流转,到了 2010 年,德云社已今非昔比,在郭德纲的努力下,声名远扬,商演不断。 然而,随着德云社的发展壮大,内部矛盾也逐渐凸显。曹云金作为德云社的台柱子之一,为德云社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他却发现,自己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外面商演的报价水涨船高,可他在德云社拿到的收入却增长缓慢,难以维持体面的生活。 加之他当时已经有了向外拓展事业版图,涉足影视等领域的想法,却受到德云社 “以剧场演出为主” 规定的限制,这让他心生不满,于是提出了涨工资的要求。 在郭德纲生日当天,曹云金联合一众师兄弟,向郭德纲表达了自己的诉求。场面一度陷入僵局,气氛紧张得如同暴风雨来临前夕。 师母王惠眼见形势不妙,为了留住徒弟们,竟当众下跪,试图以 “苦情戏” 来打动众人。 但曹云金心意已决,最终带着包括烧饼在内的一些师兄弟离开了德云社。 离开德云社后,曹云金成立了自己的相声社 “听云轩”,试图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然而,现实却并不如他想象的那般美好。由于他 “背叛师门” 的行为备受争议,外界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这对他的事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听云轩” 的运营也困难重重,人员流动频繁,演出场次逐渐减少,最终难以维持。 而烧饼,在跟随曹云金离开德云社后,也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时期。他四处寻找演出机会,却因身份的尴尬,遭遇了不少冷眼与拒绝。 此时,他才深刻地意识到德云社对他的重要性,也明白了郭德纲对他的恩情。在家人的劝说下,烧饼最终鼓起勇气,回到了德云社。 郭德纲念及旧情,且深知烧饼本性不坏,便原谅了他,接纳他重新回归。 回归后的烧饼,倍加珍惜这失而复得的机会。他更加努力地打磨自己的相声技艺,积极参加德云社的各种演出活动。
郭德纲亲师弟郭晓小揭秘曹云金和郭德纲的关系!刚刚郭晓小直播时表示:曹云金拜师郭德
【23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