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高山下的花环》连长梁三喜原型的遗孀!2007年,她贷款2000元作路费,带

小说红楼 2025-07-26 13:35:52
她是《高山下的花环》连长梁三喜原型的遗孀!2007年,她贷款2000元作路费,带着两个儿子从贵州大山里来到云南屏边烈士陵园,这是丈夫牺牲28年后他们全家第一次团聚,她抱着丈夫的墓碑,痛哭流涕。 她叫李金花。她的脊背已经佝偻,她死死抱住冰冷的墓碑,指甲几乎嵌进碑石缝隙,“发坤啊,我带着娃来看你了……” 。 过去每次都是王发坤走,李金花送他,这一次,她亲自来见他了。 他们两个人青梅竹马一起长大,李金花比王发坤小2岁。1968 年,19岁的王发坤要去当兵了,可是他舍不得李金花,就拉着她一起去种了一棵梨花树,他对她说:“金花,等这树开花,我就回来娶你。”李金花答应了。 王发坤参军那天,李金花塞给他一包炒花生:“到了部队好好干,家里有我。” 火车鸣笛时,她看见他把脸贴在车窗上,手里紧紧攥着她绣的平安符。 一般当兵就是三年就复员了,可是王发坤因为表现出色,所以就留在部队当了连长,李金花理解他,所以就一直等着他,从第一个三年等到了第二个三年。 他们两个人虽然聚少离多,可是感情依旧很好,王发坤想要给她一个承诺,所以就在1974年的春天,他借着探亲假,就回家跟李金花结婚了。 婚礼办得很简单,但是王发坤悄悄跟李金花说:“等我退伍,咱们盖三间瓦房,再给你买台缝纫机。” 时间到了,王发坤又要回到部队去了,家里就是李金花一个人在操持,婚后,他们两个人生了两个孩子,家里的光景过得并不是太好。 1978 年深秋,王发坤在部队收到妻子的信:“家里的土房漏雨,爹娘年纪大了经不起折腾。” 他连夜找到战友罗顺良,搓着手不好意思地开口:“顺良,能不能借我 2000 块?我想给家里修屋顶。” 王发坤已经想好了1978年就打退伍申请回家,他跟着李金花一起把家里的光景给过好。可是,还没有等到他写退伍申请,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了,这个时候王发坤没有选择回家,他选择了上前线。 他知道这一去不知道能不能再回来,他提前就写好了遗书:金花,对不起我可能要食言了,如果我不能回来,你就把我忘了,以后选个好人嫁了!如果方便的话,就帮我照顾一下爹娘。我知道我亏欠你太多,可是有件事,你务必要帮我,寄给家里的钱是我借战友的,请你一定要还给他们! 李金花还在村口盼着王发坤回家,谁知道,他又去上战场了,因为过去他都平平安安,她想着这一次肯定也不会出事的。 奈何,这一次等到战争结束,很多同乡的战士都到家了,李金花还是没有等到王发坤,她只等到组织上告诉她“王发坤同志牺牲了”,组织发放的五百块钱的抚恤金和部队给他们的三百块钱的安慰金。 李金花不敢相信,她差点就昏过去了,她说:“发坤告诉我他一定会回来的,他不会骗我的……” 等到她的情绪平复下来后,他们才告诉她当时在战场上发生的事情。 战斗打响那天,王发坤带领尖刀班穿插时遭遇炮击。当看到炮弹呼啸而来,他一把将身边的罗顺良扑倒在地。“轰隆” 一声巨响后,罗顺良从泥土里爬出来,只看到班长染血的军帽掉在不远处。 他们把王发坤留下的遗书递给了她,李金花看到了王发坤留给她的话,她说:“我会做好的”。 对于还账,她会照做的,她只收到800块,可是外债有2000来块,此后的日子,她就成了 “拼命三娘”。白天背着背篓上山砍柴,傍晚回来喂猪种地,夜里在煤油灯下纳鞋底换钱。有次暴雨冲垮了刚修好的屋顶,她跪在泥水里哭了半夜,第二天照样扛着锄头下地。 她挣钱不容易,但是到1990年除夕,她还清了最后一笔欠款。她看着墙上丈夫的遗像,第一次露出了释然的笑。 时间一晃而过就是11年,这期间,不管是婆家还是娘家都在劝她改嫁吧,她还年轻,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过活不容易,但是她坚决不肯,因为她这一辈子只会爱他一个人。 她最大的遗憾,就是不知道王发坤埋在何处,她很想去见他一面。她多处打听,但是一直都没有消息。直到2007年,王发坤当年的老营长李金明找到她,告诉她王发坤被埋葬在云南省屏边苗族自治县烈士陵园。 李金花她们一家在贵州威宁的大山里生活,去到云南屏边很远,他们就一家人去贷款了2000元,经过多番辗转,终于到了云南省屏边苗族自治县烈士陵园。 陵园里,李金花颤抖着抚摸墓碑上的名字,“发坤,我来看你了,我们都很好……” 因为各种原因,李金花都觉得这是她最后一次来看丈夫了,但是她的事情还是被组织上知道了,2009 年,温暖的阳光照进了李金花的生活。毕节军分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和县人武部携手行动,共同出资为李金花家建起了一栋两层小楼。 2010 年,中央电视台《等着我》栏目向李金花伸出了援手,她再去看了丈夫一次,在2016年,她在家里创办王发坤烈士纪念馆。她想让更多人知道丈夫的故事,让这份英雄精神得以传承。 信源: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主人公“梁三喜”原型,来自毕节这里!——中国毕节市委党校)
0 阅读:1
小说红楼

小说红楼

喜欢红楼梦,愿意和你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