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回自己的国家!” 网络评论区的这句话像根针,刺破了乌克兰女子镜头前的委屈。她举着手机,身后是出租屋斑驳的墙壁,语气里满是不解:“在德国登记难民就能领 550 欧元,有免费房子住,为什么中国非要工作才有钱?” 镜头切换到三个月前,她拖着行李箱走出上海机场时,眼里还闪着期待。 在德国难民营的两年,每月按时到账的欧元、带暖气的公寓、免费的幼儿园名额,让她以为 “避难” 就该是这样 —— 不需要付出,就能获得安稳。 朋友说 “中国经济好,机会多”,她便揣着仅剩的积蓄来了,盘算着像在德国一样,靠救济就能过上体面日子。 现实给了她第一记耳光。社区工作人员听完她的诉求,递来的不是救济金申请表,而是一份招聘信息:“我们这里有针对外国人的技能培训,奶茶店、电子厂都在招人。” 她捏着那张纸,觉得不可思议 —— 在德国,难民中心的工作人员会帮她填好所有表格,而在中国,连句 “你需要什么帮助” 都带着 “先工作” 的前提。 第一次去奶茶店试工,她站在收银台后手足无措。店长教她调糖度、封杯盖,忙到晚上十点,到手的工资换算成欧元,还不到在德国一天的补助。 “为什么干得多的人和干得少的人工资一样?” 她向同事抱怨,得到的回答是 “都是按工时算的,你要是嫌少,可以去学做咖啡,提成高”。 可她觉得委屈,在德国,她从不需要为这些 “琐碎的工作” 费心。 后来去电子厂,流水线上的零件像永远捡不完的豆子。 组长催她 “快点、再快点” 时,她突然想起德国难民营的午后,她坐在草坪上喝咖啡,看孩子们在滑梯旁玩耍。 那种悠闲和眼前的忙碌形成尖锐对比,她摔了零件就跑,回到出租屋就拍了那条吐槽视频。 视频里,她对着镜头细数在中国的 “遭遇”:“没有免费房子,工资低,工作累,为什么不能像德国一样照顾难民?” 她没说的是,社区曾帮她联系过免费的语言班,电子厂的老乡总把好做的工位让给她,奶茶店的店长在她感冒时给她煮过姜汤。 网友的评论像潮水般涌来:“德国的福利是人家纳税人的钱,中国凭什么要养你?” “我们自己的老百姓也是靠双手挣钱,你凭什么搞特殊?” 这些话像耳光,打在她脸上。 她翻看着评论,突然想起刚到德国时,邻居老太太曾叹着气说:“这些钱,都是我们缴的税啊。” 那时她不懂,现在看着中国同事下班后还要去摆地摊、开网约车,才隐约明白 —— 没有哪个国家的钱是大风刮来的。 下架视频那天,她收拾行李时,发现枕头下还压着刚来时打印的 “中国福利政策”。 那些她以为 “理所当然” 的照顾,在中国的语境里,叫做 “自力更生”。 社区工作人员来送她去机场时,递给她一个信封,里面是电子厂同事凑的路费:“不是不欢迎你,只是我们这里,靠劳动吃饭才踏实。” 飞机起飞时,她看着舷窗外越来越小的城市,突然想起奶茶店的玻璃窗上,贴着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这句话她曾嗤之以鼻,此刻却像颗种子,落在心里。
“滚回自己的国家!”网络评论区的这句话像根针,刺破了乌克兰女子镜头前的委屈。她
小怪兽说热点
2025-07-25 20:09:36
0
阅读:58
tiny
躺下来吧,很多人愿意给你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