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在烟火中绽放:论洛阳市老城区人民文旅发展的温度和密码当晨光穿透丽景门的飞

碧菡评趣事 2025-07-25 08:33:19

让历史在烟火中绽放:论洛阳市老城区人民文旅发展的温度和密码

当晨光穿透丽景门的飞檐斗拱,青石板路上的吆喝声与汉服裙摆的沙沙声交织成千年回响。在洛阳这座十三朝古都的心脏地带,老城区正以“人民文旅”为画笔,在厚重的历史画卷上勾勒出温暖的民生底色。这里的文旅发展不是冰冷的数字堆砌,而是一场政府、居民、游客共同参与的文化复兴叙事,让古老的街巷成为滋养生活、唤醒记忆、传递温度的精神家园。

一、以人民为圆心的发展哲学

在洛邑古城的晨光里,区委书记带领四大班子成员走街串巷,与商户探讨门头设计的细节;在十字街的夜色中,街道干部蹲守摊位前,教民宿老板用直播吸引客流。这种“党委围绕基层转、政府围绕企业转、领导围绕群众转”的工作常态,让“人民文旅”的理念渗透进城市肌理。老城区通过“四下基层”问计于民,将群众智慧转化为《全面发展“人民文旅”的工作意见》,形成“人民出题、政府解题、社会答题”的治理闭环。当90后汉服创业者王媛在政府协调下实现创业梦想,当原住民皮俊青的民宿在干部指导下扭亏为盈,这种“把办公室搬到大街上”的服务意识,让发展理念不再是文件里的铅字,而是浸润着烟火气的民生实践。

二、文化传承的生活叙事

漫步在北大街社区的神州街,既能在百年烧饼铺品尝古法烤制的焦香,又能在街角咖啡馆邂逅汉服爱好者的即兴表演。这种“微改造+精治理”的模式,将历史保护与现代生活无缝衔接。老城区通过举办100余期汉服妆造、非遗绒花等技能培训,让6732名居民掌握文旅就业技能,85后家庭主妇杨夏文不仅通过绒花制作月入过万,更成为非遗文化传承人。在丽景门街道的“人民文旅唱起来”活动中,社区居民与专业演员同台演绎《我为伟大祖国站岗》,将家国情怀融入市井生活。这种“让居民既是守护者也是讲述者”的文化自觉,让洛邑古城的30余处隋唐场景、7000余盏花灯不再是静态的布景,而是承载着鲜活记忆的文化容器。

三、共生共荣的发展生态

在天心文化创意产业园,百年老厂房里既有汉服体验馆的霓裳流转,也有电竞馆的热血沸腾;在洛邑古城周边,900余家汉服店与392家城市民宿形成完整产业链,带动3万余人就业,人均月增收3000余元。这种“新老共生”的业态布局,让历史街区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老城区创新推出“行走老城”智慧程序,游客通过手机即可实现VR全景漫游,而工农社区居民自发改造的民宿,不仅解决游客住宿难题,更让闲置民房成为增收资产。当新生社区通过盘活楼宇实现年集体收入700余万元,当北大街社区邻里中心为居民提供就业培训、健康咨询等一站式服务,这种“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让文旅产业成为富民兴区的幸福产业。

四、面向未来的温度实践

站在2025年的新起点,老城区正以“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为抓手,描绘更具温度的发展蓝图。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的AR技术让应天门重现盛唐气象,古墓博物馆的数字化改造吸引70%的年轻游客,这种“科技+文化”的创新实践,让历史以更鲜活的姿态与当代对话。在“一横三纵”城市肌理保护项目中,政府保留九街十八巷的历史格局,同时引入智能导览、共享书屋等现代设施,实现“修旧如旧”与“新旧共生”的平衡。当洛邑古城片区招商中心规范高效的服务赢得企业赞誉,当“洛邑有戏”非遗市集等20余场活动正在策划,这种“既重流量更重留量”的发展智慧,让老城区从网红打卡地蜕变为文化目的地。

在老城区的文旅实践中,没有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的割裂,只有历史传承与现代生活的交响。当游客穿着汉服穿越丽景门时,他们触摸的不仅是斑驳的城砖,更是千年文明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当居民在洛邑古城周边摆摊创业时,他们经营的不仅是生计,更是对家乡文化的深情守望。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哲学,让老城区不仅成为洛阳的文化客厅,更成为新时代文旅融合的民生样本——在这里,历史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流淌在街巷烟火中的生活美学;发展不再是冷冰冰的GDP数字,而是镌刻在百姓笑脸上的幸福密码。

0 阅读:0
碧菡评趣事

碧菡评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