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1970年,韩国为了提高民族自信,废除了汉字。就因为这样,发生了很多让人哭笑不得

1970年,韩国为了提高民族自信,废除了汉字。就因为这样,发生了很多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故。2009年,韩国高铁100多公里的铁路上,有150000多个轨枕都开裂了。 韩国在1970年推行废除汉字的政策,初衷是为了摆脱中国文化的影响,提升民族自信。这项政策确实在短期内让不少韩国人觉得“咱有自己的文字,不用靠汉字也能行”。但时间一长,问题就暴露出来了。最让人瞠目结舌的案例发生在2009年,韩国高铁一条100多公里的铁路线上,150000多个轨枕竟然全都开裂了。原因呢?生产螺丝的公司把技术文件里的“防水”看成了“放水”,用错了材料,直接导致轨枕质量不过关。 这事儿听起来像是笑话,但背后的问题一点也不好笑。废除汉字后,韩语全靠谚文支撑,而谚文虽然简单易学,却有个大短板——同音异义词太多。比如“防水”和“放水”在韩语里都念“bansu”,没有汉字的表意功能,光看上下文有时候根本分不清。以前有汉字的时候,“防水”是“防水”,“放水”是“放水”,一目了然。可废了汉字后,这种低级错误就成了隐患。 这还不止于高铁的事故。韩语里同音异义词的问题,在很多领域都捅了娄子。比如法律文件里,一个词可能有好几种意思,法官和律师吵得不可开交,因为解释全凭感觉。又比如医学领域,药名发音一样但效果天差地别,医生要是没搞清楚,病人可就遭殃了。这些问题在汉字时代都不算啥大事,因为汉字能直接告诉你词的意思,不用猜来猜去。 为啥会这样呢?得从韩国的历史说起。韩国文化受中国影响深,汉字用了上千年,早就融进了语言和生活。但到了20世纪,民族主义抬头,韩国想摆脱“外来文化”的影子。1970年,政府一拍脑门,决定全面废除汉字,用谚文取而代之。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咱们有世宗大王发明的谚文,多牛啊,干嘛还要用汉字?可他们没想到,谚文虽然好学,却扛不住专业领域的复杂需求。 高铁轨枕开裂这事儿,直接让韩国人炸了锅。150000多个轨枕啊,那得花多少钱修?更别提高铁的安全隐患了。这次事故暴露了废除汉字的弊端,也让政府开始反思。之后,韩国开始悄悄调整政策,比如在学校里重新教汉字,尤其是在技术、法律、医学这些领域,鼓励用汉字标注关键术语,避免再出这种乌龙。 但这事儿没那么简单。重新学汉字对年轻人来说是个大挑战,毕竟好几代人都没正儿八经学过,拿起来跟学外语似的,费时费力。还有人觉得,汉字是“外来的”,用多了是不是又丢了民族自信?这争议到现在都没停过。 其实,废除汉字带来的问题,不只是技术上的失误,更深层的是文化和政策的碰撞。语言不是随便改改就能万事大吉的东西,它跟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都绑在一起。韩国想通过废汉字找回自信,结果却发现,少了汉字这个工具,反而在国际竞争中吃了亏。比如跟日本比,日本保留了汉字,在科技和文化输出上占了不少优势。 2009年的轨枕事件,就是个活生生的教训。它告诉我们,政策不能只看眼前,还得想想长远。韩国废汉字的初衷没啥问题,但执行起来却没考虑周全。语言这东西,不是说换就换的,它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防水”变“放水”的笑话背后,是几十年的政策失误累积出来的后果。 当然,韩国也不是完全没招。后来政府一边推广汉字教育,一边优化技术规范,尽量减少这种低级错误。但这事儿留下的影响,至今还在。有人说,要是当初没废汉字,可能韩国高铁早就更上一层楼了;也有人觉得,这都是成长的代价,摔了跟头才能学聪明。

评论列表

老王
老王 2
2025-07-23 11:17
放水啥意思啊?

试试就逝世 回复 07-23 15:07
内行接到枕木订单,不看技术资料也知道要把原木浸泡在桐油或者沥青里做防水,但无知外行第一次做,就看脑洞有多大了,越无知闹出的笑话越大

触碰的未来 回复 试试就逝世 07-23 17:53
高铁不用木枕木。我国高铁连枕木都不用。小编说螺丝公司生产枕木太扯蛋。

老子论道上帝小儿
老子论道上帝小儿 1
2025-07-23 17:38
下课了都出来给棒子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