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前,日本人将一种毒草带到了中国,并且大面积种植,泛滥过后差点使的我国农作物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7-22 21:47:44

90年前,日本人将一种毒草带到了中国,并且大面积种植,泛滥过后差点使的我国农作物绝收,有关部门投入2亿多的经费,也拿它丝毫没有办法,然而万万想不到,如此难缠的植物,最终却被一种小虫子成功消灭!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植物界,有这样一位"入侵者",它貌不惊人,却有着惊人的本事:掉在水里就能活,折断枝条还能长,覆盖速度快得吓人,它就是水花生,学名叫空心莲子草,是个来自南美洲的水生植物。   这位"入侵者"有着令人叹为观止的生存技能,它的茎秆虽然脆弱,但断成小段后,每一节都能重新生根发芽,只要有水,不管是清澈的湖泊还是浑浊的沟渠,它都能迅速繁衍,最厉害的是它的扩张速度,短短几周就能让整片水面变成绿色的"草原"。   水花生来到中国,要从1930年代说起,当时,日本侵略军队为了解决军马的饲料问题,把它引入了上海和杭嘉湖地区,谁知这个决定,竟成了一场持续数十年的生态灾难,战争结束后,无人管理的水花生顺着河流四处漂移,在新的环境里没有天敌制约,很快就占领了大片水域。   这位"入侵者"的扩张路线令人心惊,它先是在江浙一带扎根,随后借着水系连通和人为引种,逐渐向全国蔓延,短短几十年间,它就遍布了全国20多个省份的江河湖泊,据统计,它的疯狂扩张已经威胁到了44%的本地水生植物的生存。   水花生造成的破坏远不止于此,它密密麻麻地覆盖在水面上,像一张绿色的大网,阻挡阳光照射水底,导致水下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水体流动和氧气交换也受到影响,湖泊开始富营养化,鱼虾绝迹,农民的水田、渔民的鱼塘都遭了殃。   面对这场灾难,人类开始了艰难的反击,最初,大家用最直接的方法——人工打捞,成群的工人顶着烈日,把水花生从水里捞出来,然而这种方法很快就碰壁了:水花生的茎段一折断,反而加速了它的繁殖,第二年长得比之前还要凶猛。   无奈之下,人们又尝试了化学药剂,这次的结果更糟:药剂确实能杀死水花生,但也把水里的鱼虾和其他水生植物一并毒死,农田灌溉用水也遭到污染,这种两败俱伤的方法显然不可取。   前两轮较量的失败,让治理工作陷入了困境,据统计,各地投入的治理资金超过两亿元,却收效甚微,水花生就像一个打不死的小强,越治理反而越猖狂,这场人与植物的较量,似乎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转机出现在湖北的一处水域,科研人员发现了一片奇特的景象:原本茂密的水花生竟然千疮百孔,叶片残缺不全,循着这个线索,他们找到了这位神秘的"生态战士"——水花生叶甲,一种专门以水花生为食的小甲虫。   这个发现让科研人员兴奋不已,经过研究,这种叶甲简直就是为对付水花生量身定做的:它只吃水花生,对其他植物完全没兴趣;它的胃口惊人,成虫和幼虫都能大快朵颐;最重要的是,它的繁殖能力特别强,一只母虫就能产下数百颗卵。   1986年,中国农科院从美国引进了这种甲虫,在湖北进行了首次试验,结果令人振奋:短短一个月,试验区内原本35%的水花生覆盖率降到了0.5%,这种生物防治方法不仅高效,还完全不污染环境。   成功经验很快在全国推广,到了90年代,这种方法已经覆盖了十几个省份,水花生的覆盖面积减少了90%以上,湖泊的生态系统开始恢复,农民和渔民终于看到了希望。   不过,这场持久战还没完全结束,叶甲虽然厉害,但也有自己的弱点——怕冷,它无法在寒冷的冬季存活,需要科研人员在温室里精心培育种群,为了巩固治理成效,专家们开始尝试多管齐下:在水域周边种植紫花苜蓿等竞争性植物,形成多层次的防控体系。   最有意思的是,人们渐渐发现了水花生的新价值,一些农户把它晒干后制成牲畜饲料,有的地方还尝试提取它的有效成分用作农药原料,这个曾经的"生态杀手",反倒成了有用的资源。   这场历时半个多世纪的生态攻防战,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与其用蛮力对抗自然,不如寻找自然界已有的平衡机制,水花生叶甲的成功,证明了生物防治的独特优势:既能解决问题,又能维持生态平衡。   如今,中国在外来物种防控方面的能力明显提升,水花生的案例被写入教科书,成为生态治理的经典案例,这告诉我们:在自然界中,任何物种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个"入侵者"都有它的克星,关键是找到这种平衡的方法。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2019.1.22制服水花生 甲虫帮大忙  

0 阅读:1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