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重庆谈判前夕,李克农为主席挑选安保人员,可选来选去,都没有找到合适的人

风城春史呀 2025-07-22 14:29:03

1945年重庆谈判前夕,李克农为主席挑选安保人员,可选来选去,都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最后还是主席一语点醒梦中人,陈龙呢?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那年夏天,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整个国家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

可这喜悦背后,暗流涌动。蒋介石一封电报发到延安,邀请主席去重庆"共商国事"。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哪是什么友好会谈,分明是场鸿门宴。

同志们急得团团转,谁都知道蒋介石这人阴险狡诈,万一对主席不利可怎么办?

当时负责安保工作的李克农和康生可愁坏了,他们翻遍了特工名单,愣是找不到一个十全十美的人选。

特工经验丰富的不少,可既要心思缜密,还得身手了得,关键时刻能以一当十的,实在难找。

李克农急得直挠头,这安保工作要是出了岔子,可怎么向全党交代?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主席抽着烟,轻描淡写地问了句:"陈龙呢?"

这三个字就像黑夜里的闪电,一下子照亮了李克农的思路。对啊,怎么把陈龙给忘了!这位东北抗联出身的硬汉,既有丰富的对敌斗争经验,又有一身好功夫,简直是天选之人。

说起陈龙,那可是个传奇人物。他本名叫刘汉兴,早年参加东北抗联,在冰天雪地里跟日本人周旋。后来到了延安,负责保卫工作,抓特务那是一抓一个准。

延安的老同志们都记得,有次他带着人端了个特务窝点,那叫一个干净利落。这人不仅脑子活络,身手更是了得,据说空手能对付好几个壮汉。

陈龙接到任务时,正在忙着别的工作。一听要保护主席去重庆,二话不说就答应了。

他心里清楚,这趟差事凶险万分,蒋介石那边肯定没安好心。但为了保护领袖,就是刀山火海也得闯一闯。

重庆那地方,当时是国民党的老巢,特务遍地都是。主席一行刚到,就发现住处周围布满了盯梢的。

陈龙带着警卫团的同志们日夜警戒,连吃饭睡觉都轮流着来。他特意在主席住的楼里安排了暗哨,自己更是经常整夜不睡,在各个关键位置巡查。

谈判期间,国民党方面没少耍花招。有次他们"热情"邀请主席去看戏,陈龙一眼就看出不对劲。

他提前去剧场踩点,发现二楼包厢的位置特别容易遭到袭击,当即决定调整座位。

果不其然,后来发现真有特务混在观众里。要不是陈龙机警,后果不堪设想。

四十三天的谈判,陈龙几乎没睡过一个囫囵觉。他不仅要防着国民党特务的暗算,还得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有次主席外出参加活动,路上突然冒出几个"热情群众"要靠近,陈龙一个箭步挡在前面,巧妙地把人隔开。事后查明,这几个人都是军统的特务。

更绝的是,陈龙还发明了一套独特的安保方法。他让警卫人员化装成各种身份,有的扮成商贩,有的装作黄包车夫,在主席可能出现的地方形成一张无形的保护网。

后来,这套方法也成了我党保卫工作的经典案例。

重庆谈判最终达成了"双十协定",虽然蒋介石后来撕毁了协议,但主席这趟重庆之行在政治上取得了巨大胜利。

而这份胜利背后,离不开陈龙这样默默无闻的保卫工作者。他们就像影子一样,时刻守护在领袖身边,却鲜少被人记住。

多年后,有人问陈龙当时怕不怕,他笑着说:"怕啥?保护主席是天大的责任,就是把命搭上也值!"

这种赤胆忠心,正是那个年代共产党人的真实写照。他们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默默奉献,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用生命捍卫信仰。

重庆谈判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但这段历史依然值得我们铭记。它不仅展现了主席的胆识和智慧,也让我们看到了那些无名英雄的忠诚与担当。

在和平年代的今天,回望那段惊心动魄的岁月,或许能给我们更多启示,真正的英雄,往往在平凡中见伟大,在无声处听惊雷。

0 阅读:35
风城春史呀

风城春史呀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 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