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北大才女王承书一家登船回国,被美国工作人员要求开箱子、脱下衣服。没想

棉花糖小仙女 2025-07-22 13:21:11

1956年,北大才女王承书一家登船回国,被美国工作人员要求开箱子、脱下衣服。没想到,就在她穿好衣服登船时,对方突然一把抓住她6岁的儿子:你可以走,但孩子不行。 1956年8月,旧金山码头的海风中,一场关于国籍的法律争议正在上演。华人物理学家王承书一家准备搭乘“克利夫兰总统号”回国,却被美国移民局官员拦下。 官员的理由很简单:6岁的儿子张哲出生在美国,按法律应具有美国国籍,不能随父母离开。王承书当场拿出所有证件反驳,她和丈夫张文裕持中国护照,从未申请入籍,按当时《移民法》规定,子女国籍应随父母。 这场争议背后,是美国对华人科学家归国的严格管制。王承书与德国物理学家乌伦贝克合作提出的气体动力学方程,已被国际学界广泛应用。美国原子能委员会担心她掌握的稀薄气体理论可能用于铀浓缩技术。 经过6小时交涉,移民局最终确认孩子的中国国籍,放行全家。但这只是王承书七年归国路的最后一关。 早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王承书夫妇就开始申请回国。美国政府援引《出口管制法》,将核物理领域华人学者列入禁止离境名单。FBI的监视档案显示,王承书住所外常年有特工监视,电话被监听,连寄往中国的信件都要拆检。 为了将研究成果带回国,王承书想了个办法:将学术资料分装成300多个邮包,通过印度、香港等地的朋友辗转寄回北京。 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中美达成侨民遣返协议,但美方仍以“国家安全”为由拖延审批。直到1956年,经过外交斡旋,王家才争取到离境许可。 回国后的王承书,迎来人生最重要的选择。1958年钱三强找到她:“国家需要你转向热核聚变研究,这是完全陌生的领域。”46岁的王承书只说了三个字:“我愿意。” 在开往莫斯科的火车上,苏联专家给了她一本《热核聚变基础》的俄文版。王承书在颠簸的车厢里连续翻译了一周,这份中文译本后来成为国内可控核聚变研究的奠基文献。 1961年,更大的挑战来了。国家启动原子弹研制工程,铀浓缩技术成为关键瓶颈。钱三强再次找到她:“这次要隐姓埋名,连家人也不能说”,王承书第二次说出“我愿意”。 从此,王承书消失在学术界,她带领团队前往兰州504厂,用算盘和手摇计算机完成数万次级联计算。在那个缺乏电子计算设备的年代,每个数据都要反复验证。 1964年1月14日,中国第一批武器级铀—235提前113天诞生。这比二机部原定的5月计划整整提前了近4个月,同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成功爆炸。 原子弹成功后,组织询问王承书是否愿意继续隐姓埋名从事氢弹研究。她第三次说出“我愿意”,继续在戈壁深处工作了多年。 直到1964年原子弹爆炸的消息传出,王承书的家人才知道她这几年在做什么。 儿子张哲后来回忆:“母亲总说在外地出差,我们以为她在做普通的科研工作”。 1992年丈夫张文裕病逝后,她将两人毕生积蓄10万元全部捐出,在西藏萨迦县建了一所“文裕小学”。 1994年王承书病危时,遗嘱里写着:存款中7222.88元作为最后一次党费,其余全部捐给希望工程。核工业档案馆保存的清单显示,这位参与原子弹研制的科学家去世时,家中最值钱的物品是一台用了15年的雪花牌冰箱。 从1949年申请回国到1956年成功离美,王承书用了七年时间。从普通学者到核武器研制的隐名英雄,她又用了一生来践行科学报国的理想。 (信息来源:央视新闻—睹物思人 | 王承书:一生的三次“我愿意”)

0 阅读:0
棉花糖小仙女

棉花糖小仙女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