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1703年,68岁的索额图被活活饿死在宗人府。康熙尤不解恨,又下令抄了他家,杀光

1703年,68岁的索额图被活活饿死在宗人府。康熙尤不解恨,又下令抄了他家,杀光了他所有的儿子。5年后,康熙依然愤愤不平,又将一顶“千古第一罪人”的帽子,扣在了索额图头上。   顺治十八年的紫禁城,八岁的玄烨攥着孝庄太后的手,看着眼前几位叩首的辅政大臣,其中最年轻的那位就是索尼之子索额图。   彼时他刚满二十五岁,眉目间带着勋贵子弟的英气,却在少年天子面前毕恭毕敬:“奴才索额图,愿为陛下肝脑涂地。”   这声承诺在最初的十几年里,几乎成了现实。   康熙初年,鳌拜专权,朝堂之上人人自危。索额图时任吏部侍郎,却敏锐地察觉到少年天子的雄心。一日深夜,他借着探望皇后(索尼之孙女)的机会,悄悄潜入养心殿:“陛下,鳌拜党羽遍布,若不早做打算,恐生变故。”   康熙正对着棋盘沉思,闻言抬眼:“朕欲除之,奈何羽翼未丰。”   “奴才愿为陛下练一支布库少年。” 索额图压低声音,“以嬉戏为名,实则操练武艺,待时机成熟……” 他做了个抹脖子的手势。   康熙眼中闪过精光,棋子重重落在棋盘上:“好!此事就交予你。”   接下来的三年,索额图几乎住进了侍卫处。他亲自挑选了二十名身强力壮的满洲少年,每天陪着康熙练习摔跤。   有次鳌拜进宫撞见,笑着打趣:“陛下好雅兴。” 索额图立刻陪笑:“小孩子家玩闹罢了,让大人见笑。” 转身却在无人处对康熙低语:“鳌拜已生疑心,须加快进度。”   康熙八年五月,鳌拜像往常一样进宫觐见,刚踏入武英殿,就被埋伏的布库少年扑倒。   索额图从屏风后走出,手里捧着早已拟好的诏书,声音朗朗:“鳌拜结党营私,图谋不轨,着即拿下!” 看着鳌拜被捆缚时怨毒的眼神,康熙拍着索额图的肩膀:“爱卿之功,朕永世不忘。”   这场惊心动魄的政变,让索额图一跃成为康熙最信任的臣子。   此后十年间,他历任国史院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身兼议政大臣,几乎参与了所有军国大事。平定三藩时,他坐镇中枢调度粮草,每晚核对军报至深夜。有次康熙见他眼窝深陷,亲自递过参茶:“索额图,你辛苦了。”   他连忙跪地谢恩:“为陛下分忧,是奴才本分。” 康熙二十八年,索额图作为首席代表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归来时受到万人空巷的迎接。康熙亲自在午门迎接,笑着说:“爱卿此行,为大清挣回万里江山。” 索额图却跪地不起:“皆赖陛下天威。”   谁也没想到,这份君臣相得的佳话,会在二十年后变成血海深仇。   早在十年前,索额图就开始有意识地向太子靠拢。作为太子生母孝诚仁皇后的叔父,他始终认为扶持胤礽是自己的责任。康熙三十五年,康熙亲征噶尔丹时,索额图以太子太傅身份留守京城,竟擅自调动京营兵力护卫东宫,当时就引起康熙警觉:“京畿防务,何时轮到东宫做主?”   更让康熙无法容忍的是,索额图暗中联络了大批朝臣,形成 “太子党”。   最致命的是索额图曾对胤礽说过:“陛下春秋已高,太子当早做准备。” 这些话传到康熙耳中时,这位帝王感到的不仅是愤怒,更是彻骨的寒意。 康熙四十二年五月,一道圣旨突然送达索额图府:“索额图结党营私,谋逆欺君,着即革职拿问,交宗人府严加审讯。” 审讯持续了三个月,索额图起初还想辩解,直到康熙亲自提审。在宗人府的审讯室里,康熙看着这个须发皆白的老臣,语气平静得可怕:“索额图,你可知罪?”   “奴才辅佐陛下四十余年,虽有过失,却无谋逆之心。” 索额图昂首回答。   “无谋逆之心?” 康熙冷笑,“你教太子穿龙袍,调京营护卫东宫,联络朝臣逼宫,还敢说无谋逆之心?朕问你,去年南巡,你对太子说‘君父老矣’,是什么意思?”   索额图浑身一震,他没想到这些私下谈话也被皇帝知晓。沉默半晌,他叩首道:“奴才只是…… 只是希望太子能早日担当大任……”   “住口!” 康熙打断他,“你的忠心,就是教唆太子谋逆?你的忠诚,就是让朕的儿子盼着朕早死?索额图,你可知你毁了什么?你毁了朕苦心栽培的太子,毁了朝堂的纲纪,毁了我们君臣四十载的情分!”   最终,康熙下旨:“索额图本系巨恶,贪酷无厌,结党妄行,议论国事。皇太子在德州时,尔乘马至皇太子中门方下,即此一端,殊属悖乱。朕若不先发制人,尔必将国朝贻忧。”   定罪之后,康熙没有立刻处死索额图,而是下令:“着宗人府看管,断绝饮食。”   康熙四十二年九月,68 岁的索额图在宗人府饿死,死前嘴里还喃喃着:“陛下…… 老臣…… 冤……”   索额图的死,只是清算的开始。康熙下旨:“索额图诸子,皆斩立决。家产抄没,女眷没入宫中为奴。”   索额图一家的结局,在清代史料中只有寥寥数笔,却字字泣血。长子索额图・格尔芬被处死后,其妻女被没入浣衣局,据说有位曾是大家闺秀的小姐,因不堪受辱,在寒冬腊月跳进了御河。幼子索额图・阿尔吉善当时年仅十岁,被发配到宁古塔为奴,后来在当地牧民家中当马夫,终其一生未再踏入关内。   只有索额图的弟弟索额图・法保,因早年与兄长政见不合,被康熙免罪,贬为庶民。他带着少数家人隐居在京郊的农庄,临终前对子孙说:“永远不要做官,永远不要靠近权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