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乌克兰想靠“爱国者”顶住俄军无人机?德国将领泼了盆冷水。 不是媒体添油加醋,是

乌克兰想靠“爱国者”顶住俄军无人机?德国将领泼了盆冷水。 不是媒体添油加醋,是德军前副总参谋长弗洛伊丁直接点名警告:乌克兰的防空系统,可能会被俄军一次“2000架无人机齐射”彻底打穿。 他说的不是概率,而是现实趋势。俄罗斯已经把无人机产能推上了“工业级别”的档口,一轮火力覆盖几十个目标不是难题,难的是乌克兰怎么接得住。 最关键的问题,不是能不能打下这些无人机,而是值不值得打。 俄军一架远程攻击无人机,成本在5万欧元以内;而乌克兰依赖的“爱国者”导弹,一发就要500万欧元。弗洛伊丁算得很明白:哪怕你一架不漏全打下来,性价比也是1比100——俄罗斯稳赚不赔。 战争到这个阶段,已经不是靠英勇撑下去的问题,而是拼产业链、拼成本控制、拼耐力。 更残酷的是,即使乌克兰愿意“破产式”拦截,也挡不住俄罗斯在数量上的碾压。现在连德军将领都承认,俄方无人机不只是多,而且越来越精准,越来越便宜,越来越成规模。 从“战术手段”变成了“战略武器”。 泽连斯基不是没意识到这一点。 这段时间他和总司令西尔斯基频繁碰头,话题也很明确:怎么远程打击俄军后方。不是打前线的兵,而是直接冲机场、炸工厂、毁补给,用最便宜的无人机,干最贵的目标。 这一招本质上是“对称反制”——俄方用低成本无人机把你防空系统耗空,那你就用更低成本的无人机反咬俄军后勤,看谁先烧完家底。 乌克兰方面已经在谈判新的采购合同,还准备拿出一笔专项拨款,用于无人机项目加速扩产。泽连斯基本人也出现在乌克兰国产无人机展示现场,拍照、发言、造势,给人的信号很明确:无人机,是现在唯一能用来博弈的棋子。 问题是,俄罗斯也不是在原地踏步。 弗洛伊丁话里其实已经点出重点:乌克兰在无人机上的“先手优势”,正被俄罗斯一点点蚕食。俄军不仅解决了产能问题,而且在实战中不断迭代型号,有些型号干脆就以“打穿乌克兰电网”作为开发目标。 现在打仗已经不是过去的那种装甲车冲锋、火箭炮覆盖,而是天上几十架、上百架无人机编队漫灌,低空贴地飞行,靠算法穿越雷达死角,靠饱和攻击耗光防空系统。 这不是电影,这是乌克兰每天要面对的现实。 弗洛伊丁说得直白:“乌克兰不能指望爱国者系统撑太久。”他的建议是:不是等着拦,而是干脆往俄罗斯腹地动手,从源头掐死无人机产能。 这个建议听起来合理,但操作难度也不是一般大。首先乌克兰的远程打击手段本身就捉襟见肘,其次现在俄军已经给所有核心后勤和工厂上了防空系统,再加上深度伪装与电子干扰,能不能打中是一个问题,打中了能不能瘫痪更是未知数。 再说得冷一点,即便乌克兰真能打掉几个厂子,也难以动摇俄罗斯现在庞大的生产体系。战争打到现在,俄罗斯整个工业系统已经完成了向“战时状态”切换,民企变军工,工厂两班倒,什么能做无人机零件就转型生产。 这背后不是靠几亿欧元砸出来的,是靠整个国家体制动员出来的。 所以说白了,乌克兰哪怕在无人机这块还能跟上半步,也只是“局部对抗”;一旦拉长战线,一旦比总量、比续航、比系统整合能力,那差距就一目了然。 更现实的问题是:乌克兰无人机能飞过去,打多远?炸多准?俄军能拦下来多少? 这些都要成本、资源、时间换出来。而俄方已经不需要证明什么,它用事实告诉你:我能一次性发2000架无人机,覆盖你一整条防线,让你连判断主攻方向的时间都没有。 这就是现代战争的走向:不是“谁更勇敢”,而是“谁更冷血地算账”。 弗洛伊丁没有说出口的那句话,才最值得回味:俄罗斯不是靠军官的胆识赢的,而是靠工厂的螺丝赢的。 乌克兰想靠“爱国者”硬顶无人机潮,是一条越来越昂贵、越来越无解的路。 真正的问题,是谁能把对方的战争逻辑,从源头上掐住。 参考资料:《 局势急转,泽连斯基先下手,批60以上人入伍,偷袭俄导弹发射基地-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