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村上有个宗族老太爷讲,我的爷爷年青时被土匪绑票,要1000大洋,我太爷爷兄弟三

孟嘉佑阿 2025-07-21 11:47:56
听村上有个宗族老太爷讲,我的爷爷年青时被土匪绑票,要1000大洋,我太爷爷兄弟三人,我的太爷爷是老大,是个半痴之人,也就是脑子不太灵光,整天只知道在田间地头转悠。 那年是民国二十三年,爷爷才十六岁,在去县城的路上被"黑风寨"的土匪掳了去。土匪送来血书,限期十日,否则撕票。消息传来,整个家族都炸了锅。二太爷主张变卖祖田,三太爷想找保安团剿匪,只有我太爷爷蹲在门槛上,吧嗒吧嗒抽着旱烟,一言不发。 第二天一早,村里人发现太爷爷不见了。有人说看见他背着个破褡裢往山里去了,都说这傻子准是走丢了。谁知第三天深夜,太爷爷竟然背着爷爷回来了!爷爷浑身是伤,但性命无忧;太爷爷的棉袄被血浸透了大半,却咧着嘴直笑。 后来才知道,太爷爷单枪匹马摸上了黑风寨。他装疯卖傻,在寨门前又唱又跳,土匪们拿他取乐,给他馊饭吃。趁夜半土匪醉酒,他用柴刀解决了哨兵,在牲口棚里找到被捆着的爷爷,背着他就往山下跑。子弹在耳边嗖嗖飞过,他硬是靠着对山路的熟悉,钻进了采药人知道的密道。 这事过后,太爷爷在村里地位大变。原先笑话他"赵大傻"的人,现在都恭恭敬敬喊声"赵爷"。可他还是老样子,照样天不亮就去拾粪,见人就憨笑。只有爷爷知道,父亲半夜常被噩梦惊醒,一身冷汗地念叨:"差一步...差一步就..." 爷爷后来参加了革命,临走前太爷爷塞给他一个布包,里面是当年从土匪身上缴的匕首,用红布缠了又缠。新中国成立后,爷爷在城里当了干部,多次要接太爷爷去享福,老人总是摇头:"庄稼离了地,就跟俺离了魂似的。" 三年困难时期,太爷爷把口粮省下来给村里的孤儿,自己吃树皮吃得浑身浮肿。临终前,他拉着爷爷的手说:"当年要是慢一步...幸好...幸好..."这话没说完就咽了气,手里还攥着个干瘪的馍——那是留给村头张寡妇家小孙子的。 现在老家的祠堂里,供着太爷爷的牌位。族谱上记载很简单:"赵公讳大山,性朴讷,有勇略。"每年清明,村里老人都会给孩子们讲"赵大傻智救子"的故事。去年我回去祭祖,看见太爷爷坟前摆着新鲜的野菊花——听说是张寡妇的曾孙女放的,她现在是村里的老师。 那把匕首传到了我手里,红布已经褪色,但刀刃依然雪亮。我常想,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一个被当作傻子的人,要有多大的勇气和智慧,才能完成那样的壮举。或许正是太爷爷的"痴",让他比常人更懂得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东西——不是钱财,不是脸面,而是血脉相连的亲人。 前几天整理老照片,发现一张泛黄的全家福。太爷爷站在后排最边上,穿着补丁摞补丁的棉袄,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阳光透过树叶斑驳地洒在他脸上,那笑容憨厚得让人心疼。我突然明白,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大智若愚,大勇若怯,在关键时刻爆发出惊人的力量,然后回归平凡,就像他挚爱的土地一样沉默而厚重。 如今老家的山路上早已没了土匪的踪影,但太爷爷的故事仍在流传。每当我遇到困难,就会摸摸那把匕首,仿佛能感受到他粗糙的手掌传来的温度。血脉中的勇气,或许就是这样一代代传承下来的。
0 阅读:3449

评论列表

梓铭

梓铭

24
2025-07-21 21:01

我姥爷的堂哥当年就被所谓的老抬给抬走了,要500大洋,后来家里的人打听到老抬的下落,遇当时的红樱会一起把两个老抬给扎死了。

失败的小镇做题家

失败的小镇做题家

3
2025-07-22 07:53

时男时女,时老时幼,发帖机天天编故事

用户13xxx88

用户13xxx88

2
2025-07-22 05:00

派出所找你喝茶。

用户16xxx52

用户16xxx52

2
2025-07-22 07:06

瞎编乱造,扯犊子。

孟嘉佑阿

孟嘉佑阿

孟嘉佑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