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金庸设家宴款待聂卫平。保姆上了15只大闸蟹,聂卫平狼吞虎咽吃了13只。不料,聂卫平走后,金庸脸色一变,立马开除了保姆。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金庸是写武侠小说的,聂卫平是下围棋的,两个行当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却在八十年代的中国文艺圈擦出了友谊的火花。 那年头金庸笔下的江湖正风靡,聂卫平的名字也随中日擂台赛连战连捷而家喻户晓。 1983年,金庸主动开口拜了聂卫平学围棋。 这老师傅的身份一换,两人的情分反而更厚了一层。 聂卫平到香港参加比赛,金庸亲自在家设宴招待师父。 他知道聂卫平在北方住得久,少尝江南特有的鲜美,于是让保姆准备了一大盘大闸蟹。 聂卫平一看这通体鲜红、热气腾腾的大闸蟹就眼睛发亮,直接动手就拆。 一个接一个地剥壳取肉,腮边沾了蟹膏也浑然不觉,直吃得桌前蟹壳堆成小山。 老北京人吃东西本就不讲究斯文,一口气连吃下十三只才缓过劲来。 保姆收拾碗碟时偶然瞧见客人这吃相,嘴角没压住那点轻视的笑意。 金庸正与聂卫平聊到棋局变化,眼角瞥见了保姆那神情,心口顿时一堵。 聂卫平是他执弟子礼请进门的师父,在自家受了怠慢,金庸脸上挂不住。 他没当场发作,还是等聂卫平走后才平静辞退了这位跟随多年的保姆。 这段事后来传着传着变了味。 有些说法添油加醋地揣测保姆暗藏祸心,但金庸自己的回忆录里写得直白得多。 他心疼师父没吃上一顿可口饭菜,对保姆的手艺生了严重不满。 他当时就暗自决定开除她。 金庸对下棋是真迷。 他武侠小说里那些精彩的棋局描写不是凭空乱编的。 《天龙八部》里虚竹破解珍珑棋局那经典一章,没点真才实学可写不出那种步步惊心。 他对聂卫平的情意不只在棋盘上。 那年公开拜师时,金庸规规矩矩向年轻自己28岁的师父鞠躬敬礼。 这郑重其事的态度,在当年香港报章上是引发过一番热议的。 两人这份师徒情结结实实维持了几十年。 聂卫平后来公开回忆金庸时总带着暖意。 当保姆收起碗盘时那不经意的一笑,在金庸眼里可不止是小事,那是失了对师父的敬重。 金庸对聂卫平的用心渗透在细微处。 那次家宴上,聂卫平临走时还收到一个小巧檀木棋盘。 据聂回忆,这是金庸特意淘来的心意。 聂卫平在返京途中一直将棋盘放在膝上小心护着,回家后摆在书房最醒目的地方。 这份礼物的份量远远超过它的实际价值。 金庸这份对棋的热忱甚至影响了创作。 香港作家倪匡就爆料:“查先生写《天龙八部》时老拉我陪打谱,他说破解珍珑棋局这段要是不严谨会被全香港棋友笑死。” 后来小说里“虚竹闭目投子”的关键情节,确实是金庸请专业棋士推演过数十次的。 文字江湖里的棋盘拼杀,早在他笔下鲜活前,就已在真实世界经过千锤百炼。 至于聂卫平对金庸的感念,则藏在生活细节里。 那顿大闸蟹过后,每逢深秋蟹肥时,聂卫平总会从北京寄两箱顶级的白洋淀大闸蟹到香港。 有次接受电视台访问时,聂卫平正动手捆扎着蟹绳,被问到为什么年年如此费事,他嘿嘿一笑:“怕查先生再辞保姆啊!” 玩笑归玩笑,其实聂卫平私下说过实话:“当年那十三只蟹是我吃过最畅快的一餐,不是嘴馋,是明白他那份待人的真诚才值得回敬。” 金庸对围棋的态度折射出他的处事之道,在学问面前永远谦卑。 他七十多岁仍每周固定去中文大学旁听历史课,遇到年轻的教授照样恭恭敬敬喊“老师”。 他常说一句话:“自己懂一寸,别人懂一尺,那不懂的九寸就该虚心求教。” 这份通透让他能放下“武侠泰斗”身份,坦然拜在年轻棋手门下当学生。 当年那个鞠躬的深意,不只是为学下棋,更是对纯粹技艺的真诚敬意。 主要信源:(中国新闻网——棋圣聂卫平谈金庸:书中设棋局,书外爱棋人)
1983年,金庸设家宴款待聂卫平。保姆上了15只大闸蟹,聂卫平狼吞虎咽吃了13只
琴音流转
2025-07-21 11:18:0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