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内卷全面来袭,中国经济大转型已经正式开始,一夜之间,整个中国都在减产,光伏减产、水泥减产、钢铁减产、猪肉减产、汽车减产,持续了30年的产能大扩张正式宣告结束,而反内卷则被拔高到了史无前例的地步,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翻天覆地的大变局呢?答案是,国内外的大环境都不允许我们继续卷下去了。 以往中国靠制造能力起家,出口拉动增长,靠着全球庞大的市场不断做大本地产能,欧美保护主义明显抬头,贸易壁垒越修越高,“高关税”“反倾销”动作不断,光伏、钢铁、汽车等一些中国强项产业,出口难度大增。 欧洲对中国产能的抱怨,几乎成了国际新闻的常客,外界需这块大蛋糕,早不能像以前那样任由我们分食。 全球经济并没有完全恢复,市场整体变得更理性,外部环境的层层压力,不减产、不转型,意味着出口企业只能继续互相拼成本、拼价格谁也赚不到钱。 国内需求结构已经发生了剧变,人口红利在减弱,新增人口持续下滑,买房热潮也熄火了,房地产带动的钢铁、水泥、家电、家居这些行业,很难再有过去那样的快速扩张,庞大的基建周期已到头,整个社会对于新增产能的需求早已不是从前。 过去大量铺货、低价竞争的路已经走到头,大家更重品质、更讲个性,对千篇一律的产品兴趣下降,猪肉、汽车这些行业,产能盲目扩张之后,市场很快变得过于饱和,价格大起大落,许多企业陷入亏损。 企业只有缩减产量,专注品牌、创新和服务,才有可能活下来,可以说,内需的调整是“卷不动”最直接的原因。 国家政策也在主动推动经济高质量转型,再不是一味扩产搞投资,而是强调绿色发展、节能降耗、创新驱动,无论是高耗能企业产能控制,还是光伏钢铁有序发展,多个行业都受到明确的政策指引和标准约束。 地方政府也在出台相关政策,抑制无序扩建,引导企业从规模竞争转向效率和质量,对大部分企业来说,这种转向并不是完全被动的。 很多龙头企业主动淘汰落后产能,加强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注重品牌建设,减少无意义的价格战,是为了长远发展,更是为了提升利润和企业抗风险能力。 去年新能源汽车行业一度疯狂扩张,导致渠道、库存压力巨大,不少车企痛定思痛,宁愿减产,也要紧盯市场需求和产品质量,甚至联合制定行业“减法”标准,挑战以往的“增量思维”。 越来越多企业明白产能过剩带来的不是繁荣,而是持续亏损和低水平恶性竞争,许多细分行业开始主动进入“减量化”的新周期,企业不再一味追求更多工厂、更多产量,而是回归“少而精”,把资源投入到从供给端创新、产业升级、绿色低碳等能带来长远利益的领域。 这既是被市场倒逼,也是企业自我进步的需求,减产不等于停滞,而是转变思路,跳出红海、寻找蓝海,主动从产值、蓝领密集型经济,迈向创新、品牌与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规模制胜的模式让中国创造了很多奇迹,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到深水区,外需变化、内需调整、政策转型、企业成长等多重因素聚合在一起,促成了今天规模“减量”的大趋势。 这是中国主动应对未来挑战、迈向更长期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这是深刻的变局,更是必须跨越的新台阶,减产不是倒退而是为了跳得更高、走得更远,让经济发展更健康、更能抗风险。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