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H20芯片解禁,黄仁勋第一时间飞到北京,却发现电池正极材料被禁了!因为h20芯片

H20芯片解禁,黄仁勋第一时间飞到北京,却发现电池正极材料被禁了!因为h20芯片出口中国的事,贝森特亲自在电视节目上做了说明,因为中国已经研发出性能与h20相当的芯片,因此英伟达销售h20不存在问题!

说白了,这种行为就是吃着锅里的,还想把锅砸了!

英伟达的H20芯片,原本是美国政府专门为中国市场定制的“阉割版”AI加速器,性能只有旗舰产品H100的15%。今年4月禁令一下,英伟达直接计提了55亿美元的库存减值,股价当场跳水6%,黄仁勋急得在白宫门口打转。但到了7月,美国财长贝森特突然在电视上宣布解禁,理由是“中国已经研发出性能相当的芯片”。

这话听起来冠冕堂皇,实则是被现实狠狠打脸——华为昇腾910B的FP16算力达到320TFLOPS,比H20的148TFLOPS高出一倍多;寒武纪思元590的性能也直逼H20,2025年Q1营收暴涨42倍,直接实现上市以来首次盈利。

美国这才发现,原本用来卡脖子的芯片,现在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这边H20刚解禁,那边电池正极材料就被中国列入出口限制目录。这招“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直接戳中了美国的七寸。要知道,中国在磷酸铁锂电池领域占据全球80%以上的产能,掌握着全球90%的正极材料制备技术,尤其是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等核心工艺。

美国车企如特斯拉,其电池所需的高纯度石墨68%依赖中国进口,每千瓦时电池成本中有7美元来自中国石墨。今年7月,美国商务部对中国石墨加征93.5%的反倾销税,叠加现有税率后实际税率高达160%,结果特斯拉直接跳脚:“美国本土产能连牙缝都不够塞!”

这种“解禁芯片却禁材料”的操作,本质上是美国在科技博弈中的双重标准。

一方面,美国想通过解禁H20芯片,让英伟达等企业继续在中国市场捞金——H20芯片2024年为英伟达带来120-150亿美元收入,占其中国区营收的85%;另一方面,又想通过限制电池材料,遏制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扩张。

但现实再次狠狠打了美国的脸:中国在电池材料领域的技术壁垒,比芯片还要坚固。以磷酸铁锂为例,中国企业不仅掌握从锂辉石提锂到正极材料制备的全链条技术,还在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下一代技术上取得突破。

美国虽然投入巨资推动本土产能建设,但WestwaterResources等企业的工厂要到2028年才能达到5万吨年产能,而中国仅宁德时代一家企业的产能就超过200万吨,根本就没有可比性。

更有意思的是,美国的这种操作反而加速了中国的技术自主。以稀土为例,2019年美国限制稀土出口,结果中国用三年时间实现稀土加工技术全球领先,现在反而限制稀土出口反制美国。

同样,电池材料的限制,让中国企业更加坚定地投入研发——巴斯夫杉杉推出4.53V钴酸锂材料,长沙的智能车间实现全自动化生产;中科院团队更是让老化电池“返老还童”,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研究成果让全世界惊叹。

反观美国,虽然嘴上喊着“供应链多元化”,但实际却在依赖中国的道路上越陷越深——2024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电池正极材料同比增长23%,而本土企业的市场份额不足5%。

从更深层次看,这种矛盾折射出美国在全球化时代的战略困境。一方面,美国想维持科技霸权,通过出口管制遏制中国发展;另一方面,又离不开中国庞大的市场和完善的产业链。

就像黄仁勋在链博会上说的:“中国有全球50%的AI研究人员,这里是AI的未来。”但话音未落,美国商务部就宣布对中国电池材料加征关税,这种“心口不一”的操作,让全世界都看了一场好戏。

更讽刺的是,中国限制的电池材料技术,正是美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最需要的——特斯拉上海工厂的电池生产线,有70%的设备来自中国企业;福特与宁德时代合作的密歇根工厂,核心技术依然依赖中国。

这场科技博弈的最终赢家,其实早已注定。中国用二十年时间完成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蜕变——在芯片领域,昇腾、寒武纪等企业打破垄断;在电池领域,宁德时代、比亚迪占据全球市场;在稀土领域,中国掌握定价权。

而美国的种种操作,反而让中国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主可控”的重要性——当美国还在纠结于“解禁还是限制”时,中国已经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等赛道上绝尘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