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路透社报道称,近三个月内,北约向乌克兰运送了约42万枚炮弹,其中近四成由美国提供。特朗普政府在宣布对俄罗斯发出“50天最后通牒”的同时,继续批准军火供应,战争机器再次加速运转。 更具戏剧性的是,面对北约的要求,即让中印巴三国“打电话劝和”,这三个国家展现出了惊人的统一与强硬态度。42万枚炮弹,虽然对乌克兰而言如同雪中送炭,但它们并无法扭转战局的整体走势。首先,这批弹药的来源本身就决定了它们的局限性。 这些炮弹并非来自美军的现役库存,而是通过捷克的倡议,从非北约国家以及冷战时期遗留的武器库中“搜刮”而来。超过80%的弹药为155毫米榴弹炮弹,防空导弹和反坦克导弹所占比例不到10%。然而,俄军的战术正在发生迅速变化,他们越来越依赖频繁使用的无人机群与远程精确打击,而非传统的地面推进方式。 一名乌军中校在匿名采访中透露,俄军在7月的第一周内,便使用了1200枚巡航导弹和超过2000架无人机,对乌克兰的补给线、兵工厂以及指挥部实施了“斩首式打击”。他说:“如果你没有防空系统,再多的炮弹也只是摆设。”事实上,乌克兰当前面临的更为严峻的问题是,补给的周期过长。 以乌军目前日均6000发炮弹的消耗速度来看,42万枚炮弹勉强能够支持两个月。然而,后续弹药何时到位依旧是个不确定数。据捷克方面透露,计划为乌克兰提供的180万发炮弹将分阶段交付,在当前战场局势紧张,且俄军牢牢掌控战斗节奏的背景下,这一补给速度显然不利于乌方。 特朗普在与北约秘书长吕特的联合记者会上发表了震撼性言论,称俄罗斯必须在9月2日前与乌克兰达成停火协议,否则美国将对俄罗斯征收100%的进口关税,并对包括中国、印度、巴西在内的俄罗斯石油买家实施次级制裁。虽然这一表态表面上看似是为了施压以促成和平,但仔细分析其背后动机却显得极为不寻常。 首先,美国与俄罗斯之间的直接贸易规模微乎其微。拜登政府期间已对俄罗斯实施了多轮关税与金融禁令,几乎冻结了双边贸易。如今特朗普再次提到“关税制裁”,更多的实际上是一种政治姿态,一种向非西方国家施加压力的手段。真正面临威胁的,实际上是中国、印度和巴西等与俄罗斯保持能源和经济合作的国家。 数据显示,中国2024年每月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超过1亿吨,占俄罗斯石油出口的40%。印度的进口比例为37.6%,而巴西则依赖俄罗斯的化肥来保障农业产出。特朗普的意图十分明显:通过对这些国家实施“二级制裁”迫使它们与俄罗斯断绝经贸联系,从而打击俄罗斯的战时经济。 这种所谓的“二级制裁”曾在伊朗和委内瑞拉身上使用,但在面对中国、印度、巴西等经济体量庞大、战略自主性强的新兴大国时,其效果还存在很大疑问。 更为关键的问题是,这一“最后通牒”实际上给了俄罗斯一个宝贵的战术窗口。从7月中旬到9月初的50天内,俄军几乎被“默许”拥有了进攻的自由度。五角大楼前官员表示:“如果你告诉敌人‘50天后我要痛打你’,那么这50天内,敌人肯定会抢先发动攻击。” 这并非危言耸听。韩国情报机构披露,朝鲜已经向俄罗斯提供了1200万发炮弹,并准备派遣3万名技术兵种人员支援俄军。同时,俄罗斯的导弹和无人机生产能力也在急速增长,具备了在短时间内发动多点攻势的能力。有分析人士认为,俄军下一波主攻方向可能会集中在乌克兰东北部的苏梅州,打算通过16公里的纵深构建“包围锁链”,再现巴赫穆特的战术。 美国所给予的“50天窗口”,无疑为俄罗斯的战术部署提供了黄金时间。就在北约秘书长吕特向中印巴三国发出呼吁,要求它们“立刻打电话劝普京谈判”时,这三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统一态度,并作出了异常强硬的回应。 中国外交部在24小时内就明确表态:“对话是解决乌克兰问题的唯一出路。中俄合作不针对第三方,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胁迫或单边制裁。”同时强调,中国不会成为西方意志的“传声筒”。印度最初相对克制,但几天后,印度外交部发言人也罕见反击,表示:“我们有40个能源供应国,不接受外部干预。欧盟自己5月从俄罗斯进口原油超过4亿欧元,为什么单独盯着印度?”巴西总统卢拉则在金砖会议上表示:“制裁不能成为解决冲突的工具,我们不会接受由西方决定的秩序。”并宣布将在金砖国家框架内成立“和平之友”小组,推动独立外交。 这三国的联合回应,展现了新兴大国在俄乌问题上的自主立场,也传递了一个关键讯号:西方传统的“胁迫外交”已逐渐失效,无法对非西方大国产生有效的影响。 在这场复杂且充满博弈的战争中,任何一方都无法单纯依赖武力或弹药补给来改变战局。42万枚炮弹的到来,虽然可以暂时缓解乌克兰的困境,但并不会标志着战争的结束。这场拉锯战仍在继续,特朗普的威胁或许为俄罗斯创造了进攻的机会,同时也让乌克兰在短期内愈加孤立。中印巴三国的“默契”反应,表明了新兴经济体在逐步摆脱西方控制的趋势,并为普京带来了宝贵的外交支持。 在这场复杂的战争博弈中,谁能掌控主动权,谁能最终取得胜利,依然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