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曾举国反对?雅鲁藏布江水电站动工!中国承诺不使用河流武器。就在7月19日,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开工仪式,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举行。这事儿不仅对中国非常重要,而且也触动了印度人的神经。今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发生冲突之时,印度总理莫迪宣布对巴基斯坦进行制裁,其中的重点就是印度宣布退出《印度河流域水资源条约》。为什么说中国建设雅鲁藏布江水电站,是中国之幸,更是印度人的噩梦? 7月19日,西藏林芝的雅鲁藏布江畔,中国水电开发史掀开新篇章——下游水电站工程正式破土。这片“亚洲水塔”蕴藏的澎湃能量,将转化为照亮高原的清洁电力。然而,一江碧水连接两邦,下游的印度对此高度敏感。回溯今年印巴冲突,印度退出《印度河流域水资源条约》之举,恰如一面镜子,映射出跨境河流治理中的信任脆弱。当雅鲁藏布江的机器轰鸣声响起,中印水脉之上的博弈与协作正面临全新考验。 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绝非孤立行动,它镶嵌于中国“双碳”目标与国家能源结构优化的宏图之中。其规划装机容量堪称“电力巨人”,一旦建成,每年可贡献巨量清洁电力,大幅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对西藏而言,这更是撬动区域发展的金色杠杆——源源不断的电力将激活高原工业脉搏,改善民生福祉,为边疆稳定繁荣注入强劲动能。中国郑重承诺“不将河流武器化”,这既是对国际关切的回应,亦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恪守。水电站的根基,应深植于科学规划与生态保护的土壤,而非地缘博弈的阴影。 印度对上游水电开发的担忧并非无本之木。水,是生命线,亦是战略资源。莫迪政府退出《印度河条约》的举动,虽为应对特定冲突的战术选择,却如警钟般暴露了跨境水权分配机制在政治风暴面前的脆弱性。这种“下游焦虑”具有普遍性,折射出全球跨境河流治理中的深层困境——如何构建超越政治周期、经得起危机考验的互信与合作框架?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中印间虽存在水文数据共享机制,但其韧性、透明度与制度约束力,能否真正承载两国日益增长的水资源需求与安全关切?信任的裂痕,往往比水坝的裂缝更难弥合。 雅鲁藏布江不应成为猜忌之河。中国“河流非武器化”的承诺,是构建区域信任的重要基石,但承诺的落地需要看得见、摸得着的行动支撑。提升数据共享的精度与时效,让下游对水流变化“心中有数”;探索建立涵盖生态流量保障、灾害预警、长期水资源规划的多维度合作框架,将承诺转化为制度性安排;推动联合科研与环境评估,以科学共识化解安全疑虑——这才是解锁共赢的正道。 当雅鲁藏布江的涡轮开始旋转,它输出的不仅是清洁电力,更是对流域国家智慧与担当的考验。中国以“非武器化”承诺推开一扇信任之窗,而印度能否超越“下游困境”的思维定式?水流不息,合作之门常开:雅鲁藏布江的浪花,最终将映照出竞争还是共生的未来图景?自己曾经干的事,担心会反噬到自己身上。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