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杭州Discovery|杭州人的酱瓜仪式感,走红100多年的“双插瓜”,曾是慈禧和光绪的早餐搭子

老底子杭州人头伏有两样必不可少的吃食,一样是“头伏火腿二伏鸡”中的火腿,另一样是头伏酱瓜。

具体到哪种酱瓜?清末民初杭城名门望族高家的女儿高诵芬,在她的家族回忆录《山居杂忆》里曾提及杭州旧时风俗:“头伏还有一样特殊的食品,叫双插瓜,是一种酱菜”,并强调“双插瓜总在头伏开缸”。

“头伏酱瓜”这个说法,据说是自然生长的黄瓜,一般都是四五月份上市,经过腌制,正好赶到头伏的时候开卖。

杭州人吃酱瓜,喜欢去景阳观。“50后”的万女士回忆说:“以前头伏这天,在官巷口的景阳观酱酒店门口买酱瓜是要排队伍的。那时候还是计划经济,买老酒要凭票,但买酱瓜不需要票,所以头伏酱瓜刚开始卖的时候,大家都去排队购买,等到三伏就没的卖了。老百姓还欢喜把酱瓜买回去,再晒起来,经过太阳晒的酱瓜,往往吃起来口感更有韧劲。”

如今高银街和中山中路交会的西南角,有一座西洋式、灰色两层楼房,和万隆火腿庄隔着两间铺子,这里就是中华老字号、全国著名的酱菜专业商店景阳观。

推开门帘,走进店里,立马被浓郁的酱香包围,呼吸之间似乎就有两个字缓缓升起——开胃。货架上错落摆放着各种包装的酱菜和调味品的瓶瓶罐罐,“零拷”冷柜盛满了五颜六色的酱菜:白的甜酸萝卜、黄的嫩姜片深色的鲜汁瓜、浅色的小脆瓜……林林总总,煞是好看。

头伏到了,吃酱瓜的同时,让我们一起了解下景阳观和双插瓜的故事吧。

诸暨壮汉怀揣一身酱菜手艺

只身渡江来杭创办“景阳观”

美食家唐鲁孙在《金齑调盐话酱园》中说:“中韩日三国人对酱菜好像都有特嗜,尤其中国人,每日三餐啜粥呷饭全少不了酱菜。”而且吃惯了哪家酱菜,就认定哪家,永远不更改,“为了买四两酱萝卜,能够不辞辛苦,从西城跑到北城去买”。

杭州人亦如是,为了喜欢的酱菜,很多人不惜跨越大半个杭城,来景阳观买酱瓜。

景阳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当时有一个诸暨壮汉,名叫寿达清,他自小在诸暨湄池镇上一家酿造厂当学徒,三年满师后,学得了一手腌制酱菜、豆制品的好手艺。按照旧时规矩,满师后仍要给厂里做三年,叫作“谢师”。20岁那年,一身绝艺的寿达清成了酿造厂腌制作坊的“把作师傅”,相当于技术总监。又经过六年的磨炼,26岁的寿达清萌生了创业的想法,便凭借身边的一点积蓄,只身渡江来到杭州。

晚清的杭州,商贾云集,市井繁荣,游人如织。寿达清怀揣着一身做酱菜的手艺,把创业方向定在了特色风味食品上。酱菜这种产品,直到今天依然很依赖人流量,周转越快,就越新鲜,两天卖不出去,酱菜就干瘪瘪失去了卖相。寿达清想来也是深谙这个道理,所以最初的店址经过反复考量,选择在了当时去风景旅游胜地灵隐、天竺、西湖必经之地的清泰街佑圣观路口。

店址选好了,店名也要叫得响才行。寿达清绞尽脑汁,在全国同行业中寻寻觅觅以求灵感,当时上海有一家“紫阳观”在江浙一带已小有名气,寿达清觉得“紫阳观”的店名,暗含紫气东来、蒸蒸日上之意,他也希望自己的店铺日后兴旺发达,有个好光景,于是巧借“紫阳观”,以“景”字代替“紫”字。

就这样,寿达清以1000银元为资本,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创办了这家百年老店景阳观。

“慈禧”和“光绪”的早餐搭子

双插瓜是什么瓜,为什么这么叫?

景阳观创业之初,寿达清专门聘请了三位绍兴师傅,精制出各种酱菜,包括双插瓜、甜乳黄瓜、八宝什锦菜、玫瑰大头菜、糖醋蒜头、笋干菜等20多个品种。

景阳观的酱菜不仅咸甜可口,风味独特,而且价格亲民,很快就打入了老百姓的餐桌。再加上寿达清处处追求精工细作,使景阳观名声越来越大。经过十几年努力,景阳观跻身北京六必居、扬州三和四美、济南玉堂等名店之列,被称为全国四大著名酱菜店。

在景阳观众多酱菜中,“双插瓜”是畅销单品。百年前,上到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下到诸宫后妃、亲王,都将它列为每日必备的早餐搭子。“双插瓜”之所以走红京城,据说与杭州籍宰相王文韶有关。现在上城区清吟街127号,还有这位“末代宰相”的故居。杭州人有个生活习惯,就是早上喜欢吃泡饭,王文韶也不例外,哪怕去京城做了官,依旧好这一口,常从杭州捎一些酱菜腐乳到北京,其中就有景阳观的双插瓜。据说,王文韶又好结交皇室权贵及同僚,在馈赠礼品中常有杭州的土特产,景阳观的双插瓜也就有幸进入清宫,并被垂青而列为“贡品”。

“双插瓜”究竟是什么瓜?景阳观店长袁鹏洪说,景阳观散装的双插瓜,也叫“鲜汁瓜”,目前选用的品种是日本胡瓜,无刺皮厚,吃起来会更脆。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在制作酱瓜时,新鲜的瓜采下,要经盐渍脱水后,再在酱缸里面酱制,这时候的瓜还很硬,就像是筷子一样插在缸中,又因为通常要经过两道盐渍工序,故而做出来的酱瓜,被叫做“双插瓜”,也有人叫它“双菜瓜”,就是“双插瓜”的谐音。

时至今日,“双插瓜”依旧是杭州人最爱的酱菜单品之一。

从“前店后场”的酱园店开始

坚持用传统工艺做出传统酱菜

最初的景阳观,是“前店后场”的模式,除了自产商品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商品是依靠采购半成品,经过精细加工后出售。开创之初,寿达清对酱菜制作的传统手工技艺,一直坚持真材实料、以质取胜,从原料选择、加工制作,到上柜供应,都有严格要求。

20世纪30年代末期,景阳观由荣转衰,几易其主,清泰街市面逐渐冷落,老板无心经营。当时有几位做小本买卖的生意人闻讯后,认为“景阳观”牌子老、声誉高,便合伙将它买下,请来20多个酱菜师傅,重建前店后场的新景阳观。20世纪50年代,景阳观由于管理不善,勉强维持到1956年公私合营。再之后,具有前店后场经营特色的小作坊随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纯商品经营。

2002年夏天,景阳观从官巷口迁至中山中路营业,位置就在著名的“四拐角”。景阳观还在西湖区三墩建立加工厂,请来酱腌菜加工第六代传人潘炳金,沿用传统加工工艺,当时销量较大的散装鲜汁瓜、大蒜、什锦菜三个主要产品开始自己精制,在包装上也采用了现代化巴氏杀菌技术,既保证传统酱菜的咸甜适度、鲜脆爽口,又保证食品安全,且有适当的货架期。

经过三年的发展,“景阳观”在三墩的加工厂渐渐不能满足市场需求,2006年4月,景阳观将酱腌菜加工全部搬入萧山的新工厂。2021年,湖州一万多平方米的新工厂落成,百年老店“景阳观”又开始了一个新起点。

如今景阳观依旧坚持着用传统工艺制作酱菜,从蔬菜的源头就开始严格把控,比如从萧山、江苏采购的黄瓜,对长度和直径都有要求,在原产地先经过两道腌制工序之后,再进行精加工。

老底子酱菜,其实就是靠酱制。负责采购工作的办公室主任邵磊说:景阳观用的甜面酱,是只有盐和水的古法原酱,这种酱一年只做一次,完全是传统日晒工艺,因而特别香。浸泡酱菜的酱汁,是通过将甜面酱稀释,经压酱、过滤后,将酱汁烧开,再灌入瓶中。

以脆小瓜为例,经过腌制的成品瓜,首先要经过清洗,挑出杂质;接着要压两次,把其中的生水压出;再就是脱盐,用烧过的熟水浸泡,目的一是把里面原有的生水替换掉,另一个就是盐度脱淡,这个脱盐的过程一般要经过24小时,其间每一小时要人工翻一次;最后是在酱汁里浸泡1-2个月,完成酱制的过程。

不只有酱瓜,光腐乳就有20多种

“于此可揽八方味”的酱菜老店

自创建以来,景阳观除了经营酱菜,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供应天南海北的各种酱制品、调味品及风味产品。镇江香醋、山西陈醋、杭州超鲜酱油,醉蟹、泥螺、糟油鲞、鱼露,酱鸭、酱猪头、桂花梅酱、各种露酒等,都能在这里一站式采购,因此又有“进此一家店,可揽四方香”“于此可揽八方味”的美誉。

今天的景阳观,依旧是一家汇集各地酱菜调味品的宝藏商店。除了酱菜,八角、茴香、孜然、五香粉等各种香料;杭州人认准的湖羊酱油、双鱼米醋、糟卤;夏天烧丝瓜汤的笋干、下小馄饨要放的紫菜、消闲果儿笋丝青豆花生;腊鸡腿、东坡肉、鸭蛋、皮蛋、粉丝、藕粉,以及各种辣酱、豆瓣酱、番茄酱这些都能找到。

景阳观的货架上,光腐乳就多达20多个品种,有玫瑰腐乳、火腿腐乳、麻油红方、扬州糟方……从品牌来说,也可谓天南海北,绍兴的咸亨、扬州的三和四美、北京的王致和、广州的巨树、开平的广合都有。

其实,景阳观的腐乳一直以来就有很多种类,最早的时候,景阳观将金华火腿买回来,切片煮熟嵌入腐乳内,并取腐乳汁和火腿汁混合后装入瓶中,成为火腿腐乳,还有鸡肉腐乳、玫瑰腐乳、桂花腐乳、开洋腐乳等,味道鲜美,特色鲜明,特别畅销。

店长袁鹏洪说,店里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种酱菜、调味品、腐乳,其实也是照顾到大家的口味,比如扬州“三和四美”腐乳口感就偏甜一点,有的喜欢广东那边的,就会认准广合腐乳,当然店里最受欢迎的还是景阳观自己的糟方腐乳和玫瑰腐乳,现在搞活动的价格是13.8元两瓶,十分实惠,一个月能卖五六百箱。

每天早上5点钟左右,从湖州生产基地冷链运输来的酱菜,会被储存在店里的冷库,夏天7点半刚开门,就会有很多顾客趁着天气凉快来挑选酱瓜,店里的热门单品一天就能卖七八十公斤。

杭州人的吃法叫“酱瓜加糖”

老底子的快乐叫“零拷酱瓜”

对于杭州人来说,无论是吃酱瓜,还是买酱瓜,都充满仪式感。

老底子杭州人有一种快乐叫作:零拷酱瓜。在老杭州话里,“零拷”作为一种购买方式,意思是拆零销售,比如以前杭州女人买珍珠霜、白玉霜,可以自带瓶子,按两称重带走。“零拷”透露着一种精打细算的持家之道。

当然也不只是酱瓜,有人喜欢浸泡着汤汁的醋大蒜,有人喜欢形状像宝塔口感脆生生的螺蛳菜,有人喜欢各种口味混合的什锦菜……总而言之,你有你的白月光,我有我的朱砂痣,总有一款酱菜,令你想起就口舌生津。

从前这种零拷酱瓜的快乐,来自杭城大大小小的酱园店,它们不仅卖酱油、老酒,还有散装酱菜。而如今,想称几条酱瓜、几头红大蒜、再搭配一点别的酱菜品种,很多人往往会特意跑一趟中山中路,来这家百年老店。

在店里你可以现场严选每一根酱瓜的条杆儿,每一头大蒜的蒜衣,感受它们的软硬程度,比较色泽的浓淡。尤其到了头伏,总有些杭州人惦记着要来买“头伏酱瓜”。

买来酱瓜怎么吃?杭州人自创了不少吃法。比如切丁,与毛豆儿同炒,味道毛好;还有人欢喜将酱瓜切片,再加白糖,淋麻油。这种“酱瓜加糖”的吃法,外地人常常表示难以理解,但杭州人非常喜欢,甚至有的老杭州认为酱瓜加糖,才是杭州人的“酱瓜基因”。

毕竟三伏天来了,炎炎夏日,对于杭州人来说,怎么能少得了一口酱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