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法国哲学家高兹与妻子,被人发现双双自杀身亡。两人并排躺在床上,他们的手相握在一起。床边的桌子上有封信,写着:“恳请看到我们的人,把我们一起火化,灰骸合于一处。” 2007年9月的一个清晨,法国乡下一栋安静的小屋里,有人推开门,发现84岁的哲学家安德烈·高兹和83岁的妻子多丽娜并排躺在床上,手紧紧握在一起,生命早已停止。床边桌上放着一封信,上面写着:“恳请看到我们的人,把我们一起火化,灰骸合于一处。”这不是普通的告别,而是一个让人心跳加速的谜团——究竟是什么样的感情,能让两个人选择这样携手走向终点? 安德烈·高兹,原名格尔哈特·赫希,1923年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那是个不太平的年代,反犹主义在欧洲蔓延,他的犹太裔父亲为了保护家人,1930年改信天主教。1939年,纳粹的阴影逼近,高兹被送往瑞士避难。他在洛桑学了化学工程,但战争的颠沛流离让他开始思考更深的东西——人为什么活着,自由是什么。后来,他遇到了存在主义大牛萨特,彻底转向哲学,琢磨起人类的责任和选择。 1947年,高兹的人生转折点来了。那年9月,他在瑞士洛桑的一场舞会上第一次见到多丽娜·基尔,一个英国演员。她的气质让他愣住,他觉得自己配不上她。可一个月后,他们在街头偶遇,高兹硬着头皮邀她跳舞,两人聊得停不下来。从文学到哲学,从人生到梦想,他们发现彼此像失散多年的知己。没多久,他们就黏在一起,几乎每晚都窝在高兹的小破公寓里聊到深夜。 到了1970年代,高兹的思想变了方向,开始关注生态和反资本主义,多丽娜一直支持他。他们的日子过得清贫但有格调,两个人靠着共同的信念熬过不少难关。可惜,好景不长,晚年多丽娜得了癌症,病痛一天比一天重。高兹看着她受苦,心里跟刀割一样。他后来写道,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跟她在一起,她的痛苦让他重新审视了一切。 为了多陪多丽娜,高兹早早退休,带着她搬到法国乡下的沃斯弄村。他们在那儿种了200棵树,把小屋弄得像个世外桃源。每天早上,高兹给她做早餐,下午陪她在树下散步。那些树渐渐长大,成了他们晚年生活的见证。多丽娜身体越来越弱,但她还是会笑着说,有他在身边就够了。高兹在《致D情史》里写过,他们在一起58年,他的爱只增不减,他的心只有在她身边才觉得满满当当。他们还说过,如果有来生,还想一起过。 2007年9月,多丽娜的病情恶化到无法忍受的地步。她饱受折磨,高兹也清楚,她的时间不多了。他没法接受她走后自己一个人活着,也不愿让她独自面对死亡。于是,他们做了个决定——一起离开。9月22日,两人服下致命药物,躺在床上,手握着手,平静地结束了一切。几天后,朋友发现他们,桌上那封信道出了他们的心愿:死后也要在一起,骨灰混在一块儿。 高兹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哲学家,他的故事很真实,接地气。他早年颠沛流离,中年忙着写作忽略妻子,晚年却用全部的爱去弥补。他和多丽娜的感情也不是童话,里面有争吵、有冷落,但更多的是互相支撑和理解。他们选择自杀,不是轻率,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高兹在《致D情史》里坦白,他早就明白,失去多丽娜,他活不下去。他们用58年的相守和最后的相拥,写下了一段让人既感动又唏嘘的爱情。 这事儿放到现在看,还是挺震撼的。有人觉得高兹的选择是爱的极致,有人觉得他太极端。毕竟,活着总有希望,可他偏偏选了最决绝的路。他们的故事不光是爱情,还让人思考生命、陪伴和选择。你说,这要是换成我们,能不能理解他们的决定呢? 高兹和多丽娜用六十年相守,最后手牵手离开,留给我们一个关于爱和生命的问号。你觉得高兹的选择是深情还是偏激?换成你,会不会陪爱人走这一步?他们的故事戳到你哪儿了?来评论区聊聊吧,我想听听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