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1922年,富商李茂昌用50块大洋买了张大千的一幅画,回到家他的女儿竟然发现是假

1922年,富商李茂昌用50块大洋买了张大千的一幅画,回到家他的女儿竟然发现是假画。富商没有生气,反而还邀请张大千到家里做客。谁料,张大千一见富商千金,竟扑通一声,众目睽睽之下跪倒在地,卑微的说道:“求您收我为徒!”[狗头] 1922年春天,上海古玩市场里,富商李茂昌花50块大洋买下一幅张大千的山水画。回到家中,女儿李秋君扫了一眼就说:"爹,这画是假的。" 李茂昌并没有生气,反而露出了神秘的笑容。几天后,他派人找到张大千,邀请这位年轻画家到府上做客。 当张大千走进李家客厅,见到正在临摹古画的李秋君时,立刻被她的画功震撼了。这位上海滩有名的才女,不仅能一眼识破赝品,自己的工笔花鸟更是达到了专业水准。张大千当场跪下拜师,请求李秋君指点画艺。 原来,李茂昌早就听说女儿对张大千的画作推崇备至,那幅假画不过是他为两人牵线搭桥的借口。这位精明的商人深知,女儿虽然拒绝了无数上门提亲的公子哥,但对艺术的渴望从未停止。 张大千在李家一住就是三个月。他的画室就在李秋君房间隔壁,两人经常讨论到深夜。李秋君擅长工笔,张大千精于写意。 那段时间,他们合作完成了《松鹤延年》《荷塘清趣》等作品。张大千负责大写意的背景,李秋君则用工笔添加精细的花鸟。这些画作如今在拍卖市场都能卖到千万级别。 虽然张大千已有妻室,但李秋君从未因此感到困扰。在她看来,艺术上的知音比世俗的情侣更珍贵。两人约定以兄妹相称,专心于绘画创作。 1925年,张大千开始游历各地写生,但每年回上海必定先去李家。李秋君总是为他准备好最好的纸笔,两人继续合作创作。李秋君还创办了女子书画会,培养了一大批女性画家。 抗战期间,张大千流寓海外,但始终与李秋君保持书信往来。1948年他再次离开上海前,特意为李秋君画了十二幅扇面,每幅都题写着"年年相见"四个字。 李秋君将这些扇面视为珍宝,终生珍藏。她独创的"金碧青绿山水"技法,很多灵感都来自与张大千的交流。她的画作中总能看到张大千的题跋,而张大千的作品里也常常留白等待李秋君补笔。 这种默契延续了近五十年。1971年,张大千在香港得知李秋君去世的消息,连续三天闭门不出,最后画了一幅《忆秋图》作为悼念。 画中是一片金桂飘香的秋景,远山如黛,近水如镜。这正是当年两人初次见面时,李家花园里的景象。张大千在画上题诗:"秋君去矣不复归,唯余丹青慰相思。" 如今在上海博物馆,张大千的《荷塘》和李秋君的《金碧山水》并排展出。解说牌上写着:两幅画使用了同一批清代宫廷颜料。参观者总是在这两幅画前停留很久,仿佛能感受到半个世纪前那种纯粹的艺术情谊。 书画收藏圈至今还流传着一个故事:有人想要仿制他们的合作画,技法倒是学得七八分像,但总缺少那种默契。因为真正的艺术创作,靠的不是技巧,而是心灵相通。 张大千晚年曾对学生说:"我这一生遇到过很多画家,但真正能与我在艺术上对话的,只有李秋君一人。她不仅是我的老师,更是我的知音。" 这段跨越半个世纪的友谊,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在于两个人对艺术的纯粹追求。他们用画笔对话,用作品相伴,创造出了比爱情更持久的精神联系。在那个讲究门第的年代,能够突破世俗偏见,专注于艺术本身,实在难能可贵。 或许正如李秋君生前常说的那句话:"画如其人,人如其画。真正的艺术家,心中只有艺术,没有其他杂念。"这种境界,即使在今天看来,依然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信源:上海市文史馆 YK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