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就差200米,有人说日本在伪满洲时期没有发现大庆油田,就是天佑中华! 如果日本发

就差200米,有人说日本在伪满洲时期没有发现大庆油田,就是天佑中华! 如果日本发现了大庆油田,日军可能不会去偷袭珍珠港,那美国就不会很快参战,整个二战历史将会彻底改写。中国人民将会遭受更长时间的磨难! 然而,天佑中华的背后,却也有着中国人民不屈不挠不怕牺牲,用生命书写的民族气节! 1939年日本曾在大庆市萨尔图地区钻井,就在他们钻到1000米的时候,停了下来。为什么会停下来呢?一般的说法是当时日本的设备不足以继续支持向下深钻了,也有人认为日本当时的技术是很先进的,能够钻探到4000米,但由于受到“海相石油”理论影响而放弃了。哪种说法有道理我也不敢妄加判断,毕竟我对地质学可是一窍不通。 后来中国开采大庆油田,勘探表明,大庆油田主力油层深度约900-1200米,就是说,如果日军再往下钻200米,就一定会发现石油。或者如果日本运气好,恰好钻到了油层深度900至1000米的位置,他们也会成功发现油田。 但是,天佑中华,日本没有成功! 如果仅仅把日本没能成功发现东北的油田归因于技术与理论的影响,还是不够的,日军在东北有着长达14年的统治时期,他们不仅找石油,他们什么矿产都不会放过。而英勇不屈的东北抗联岂能坐视不管? 东北抗联鼎盛时期达3万余人,活跃在70多个县区,建立游击区50余处,迫使关东军常年维持6-20万兵力"讨伐"。1937-1939年抗联发动战斗3,900余次,破坏交通线、袭击矿区(如1938年杨靖宇部炸毁老岭隧道工程),干扰资源运输。抗联的持久抗战使东北始终存在抵抗力量,迫使日本将大量人力物力投入到治安战中。据统计,日本在东北的"特别军事支出"占殖民统治总开支的30%以上,这间接迟滞了其勘探的规模和进程。 东北抗联直接打击勘探行动的战例有很多,上文提到 的老岭隧道战是由杨靖宇将军指挥的。他在1938年3月13日,率部500余人,突袭老岭遂道工地,摧毁了发电站,仓库及大量勘探设备,击毙了守备日军80余人,俘虏了石油地质技师小林喜一郎。这次战斗使日军被迫暂停通化地区勘探计划6个月。 1939年日军“北满石油调查队”在佳木斯北部勘探,赵尚志将军率部200余人,在鹤立镇伏击勘探队,击毁3辆车,缴获地质图纸47份,击毙了技师森田重光,使得日军放弃了三江平原的石油勘探计划,转向了大兴安岭。 抗联对日军的资源运输线进行系统性破坏,阻碍了勘探物资的运输。如1937至1940年,周保中将军指挥二路军在牡丹江至密山铁路发动破袭战312次,炸毁运送钻探设备的火车19列,日军损失钻探机32台。1938年,李兆麟将军率部在绥芬河炸毁日军油料仓库,焚毁柴油400桶,这些柴油正是专门用于石油勘探的重要物资。 东北抗联不仅直接打击日军的勘探活动,破坏资源运输,还发起情报战。抗联通过地下组织向日军送去伪造的“油田勘探报告”,诱使日军在吉林蛟河,辽宁阜新等无油地区浪费勘探资源,前后导致日军三次勘探失误。抗联认识到东北勘探的重要意义,有意识地夺取日军的勘探相关资料。抗联战士李敏回忆,1941年在依兰县夺得日军地质资料箱,内含松辽盆地重力测量数据,这些数据在1950年中被用于大庆油田的勘探工作,起到了很大作用。 抗联有意识地对日军在东北的勘探活动进行打击,日军的档案也给出了佐证。如1941年关东军《满洲石油资源调查受阻报告》中说,损失技术人员11名,钻探设备损毁率超40%。还有满铁调查部《北满油田探查挫折要因》中说,昭和15年(即1940年)预定钻孔数仅完成37%。 总之,日军在东北的石油勘探活动除了受到技术与理论的限制,也受到了东北抗日力量特别是抗联的干扰,他们的勘探周期一延再延,从5年计划变成了14年而未能取得明显进展,而且还损失了大量勘探资源,客观上加速了日本石油战略的破产。 向东北抗联致敬!